全心思齐网

为什么管理政事的叫做丞相?

宰相,只有辽代有这个名称。

简单说,丞相是国家行政总负责人,统领军政事宜。宰相是协助君主处理行政事务的执政官员统称,可以同时有很多人。

从字面理解来看,宰,就是主宰。相,相礼之人。自古有太宰、相邦、相国,这些都是丞相的涵义,就是国家行政长官。

自秦国自前309年设置左右丞相后,直到东汉初期,丞相都是行政首长,掌握行政军事权力并切实影响司法监察体系,也因此秦汉时期丞相权力太大,自汉武帝开始设置大将军大司马作为中朝,牵制外朝丞相。

东汉时期,正式废除丞相,分设三公与大将军,司徒掌行政,司空太尉掌军政,司空掌司法监察,大将军掌军令,首相司徒实际已经边缘化。

此后,虽然曹操、诸葛亮、顾雍等都担任过丞相,时间不长且各有原因。唐宋虽有左右丞相,但此丞相是尚书左右仆射改名,不拥有真正的丞相权力。

魏晋时期,废除丞相,录尚书事成为宰相的加官。隋唐时期分权,设置三省从行政流程分割丞相权力,中书省掌握咨询、初审分类奏折、草拟诏书。门下省审核诏书。尚书省负责执行。所以,中书令、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侍中都是宰相,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丞相权力。

此时宰相少则两个,多则四个,宋代甚至多达十多个。名称也有不同,三省长官之外还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军国事、参知政事、参议政事、同知政事等,也都是宰相。

明代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实际就是皇帝兼任丞相,但庞大行政事务是皇帝一个人难以处理的,内阁制度应运而生。虽然后期内阁因为皇帝怠政而实际掌握权力,甚至在皇帝故意不上朝的情况下维持政权运转,但就内阁的实际功能来说,与中书省并无区别,都是备份咨询,初审分类奏折,拟定初步处理建议(贴黄与草诏),送交给事中审核。

清代虽然增加军机处,但也仅仅将内阁权限分薄,军机处+内阁就等于明代内阁。所以明清内阁大学士与军机大臣,依旧是皇帝秘书处的中书省。

匿名回答于2021-09-02 19:40:45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