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苏州桃花坞
3.潍坊杨家埠
民间年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用于避邪的“桃符”之类的门画。
到宋朝(960-1279),木版印刷术开始用于年画制作。因为雕版印刷,年画能大量生产,并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由此,木版年画在宋代开始形成并得蓬勃发展。
从宋开始,木版年画在内容上,由自然崇拜、神灵崇拜扩展为纳富迎祥、欢乐喜庆,进而涉及戏曲故事、民俗风情等,表现了农民的情感和理想。这些年画除了形象的意义外,一般都需要用语言的方式去解读,这就是汉语特有的谐音现象。比如说画蝙蝠,谐音指福,画喜鹊,指代喜庆之意。在表现形式上,年画取民间绘画手法,或结合传统图案,或吸收文人画甚至西文绘画之长,利用木版印刷技术,创立了特定的样式和体裁。
年画到了明朝(1368-1644)末年至清代(1368-1911),达到兴盛,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这些年画色彩鲜明,喜庆热闹,题材多样,比较多的像《春牛图》、《年年有鱼》、《五谷丰登》等。这就是在这时,中国出现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几个木版年画的制作中心,中国三大民间木版年画就是代表,它们是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山东潍县杨家埠年画。到了晚清,由于西方石印的传入,各地年画逐渐衰落下来。
匿名回答于2022-11-01 07:47:58
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
年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年画。
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幅年画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匿名回答于2022-11-01 07:5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