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回答于2021-01-04 08:13:01
夯筑时先把数根草绳的一端系在版的不同位置,另一端系在木楔,拉紧后木楔钉入地上固定,然后夯筑。
另一种方法曰是“版筑”。这种夯筑的雏形在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古城遗址就已经见到,到了周代更为制度化。其做法是模板两侧的边版为垂直的,一端用端版封堵固定,另一端开敞。把敞开的一端边板接到已筑的墙上,用卡木固定,然后填土夯筑。夯平后,撤出卡木,把模板水平前移,继续夯筑。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墙并非像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明代长城那样,是由砖砌成的,而是用夯土夯筑而成的。这里就讲讲具体的夯筑方式。
一种方法是“桢干筑墙”。桢是指筑墙时所用端模板,其形状与所要筑的墙之断面相同,一般为下宽上窄,两侧收坡。
干是侧模的古称,后世称“膊椽”,也就是每侧用2〜3根木棍。
开始筑墙时,在两端各立一桢,在其间内外两侧各横置2〜3根干,其间再用草绳系紧,之后在中间填入土,夯筑。夯到最上一根干相平后,割断草绳,抬升干,依法夯筑。
匿名回答于2021-01-04 08:22:48
随着筑城科技进步,城墙也越来越高,比如说唐时的都城长安城墙高才6米,到了明朝的南京城墙就有12米高了。一般都城的最高,别的城要比都城矮。
不过有例外,就是边关要塞,如雁门关有10米高,长城城墙高平均7.8米,边关为了防御敌人城墙一般是非常坚固的。
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不一样,城的高矮也不同如十六国的夏国统万城墙高10仞,大约是8米就比那时中原的一些城墙
城垣墙体之构筑,多数皆为夯土。我国原始社会早期城市之墙垣,其夯筑技术较为粗糙。具体表现在夯层较厚(一般厚10厘米左右,最厚可达30厘米)且不均匀,夯打亦不够密实,有时还采用了简单的堆砌形式,因此墙身的坚固性较差。
其夯筑过程为先筑高约1.2米之矮墙,后在此墙的内、外侧分别积土斜夯,待筑至上述墙顶后,再在其上筑第二层矮墙。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所需高度为止。
当时此类城墙的外壁较陡,一般与地面约成50度之夹角。内壁面则成15度—25度之缓坡,推测是为了增加墙体后推力的缘故。因此城墙基部宽度常在10—30米左右,墙高约为8—10米。
匿名回答于2021-01-04 08: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