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中“魏”指的是三国北方政权曹魏,及曹家父子政权,而“晋”指的是司马氏建立的晋朝,东晋时北方正是五胡十六国时期。
魏晋时期,国家政权更替频繁,思想自由开放。文化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文学、思想、美术、书法、音乐都诞生了影响后世的大家。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文化史上称之为魏晋风流或魏晋风度。
匿名回答于2021-09-10 19:40:00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西晋(265年—317年 ),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首都洛阳。从晋武帝建国开始,传四帝,国祚51年,与后来的东晋合称晋朝。 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
三国末期,司马懿与司马师、司马昭二子都是曹魏权臣。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 定都洛阳。晋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中国。据现代学者推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中国人口恢复至3500万人,形成“太康盛世”的局面。
西晋时期面临的外部局势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关中和凉州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 。 灭吴后,西晋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晋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早就形成庞大的权贵集团,政风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 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3年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次年,皇族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
匿名回答于2021-09-10 19:54:08
魏晋中“魏”指的是三国北方政权曹魏,及曹家父子政权,而“晋”指的是司马氏建立的晋朝,东晋时北方正是五胡十六国时期。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
晋朝可分为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即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合称“两晋”。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定都洛阳;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定都建康。
匿名回答于2021-09-10 20: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