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城市商业的发展,却并未被“礼”所匡缚。自汉至隋唐,在一些大的城市,以“市”命名的区域并非一处。如汉代长安有九个市,六市在大路西边,统称西市;三市在大路东边,统称东市。东西市以外还有个槐市。北魏洛阳有东市、大市、四通市等等。然而,市廛在数量上的增加,虽然是对传统城市格局“面朝后市”的背离,“市”仍是一个被严格控制的空间,其特质的封闭性,主要体现在坊市制度。市井含有“街市、市场”以及“粗俗鄙陋”之意。市井文化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一种市民文化,它是一种“现象流”—“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它反映着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态,表现出浅近而表面化的喜怒哀乐。它自由闲散缺乏庄严,缺少深刻性和心灵冲击力,“没有现实与历史的深层次的忧患,更没有血与火的悲剧意识。”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达千年之久的坊市制度,它的最大作用莫过于创设了一个法治的城市商业空间。当它实现了对作为居民区的坊和商业区的市的严格隔离,并对“市”进行官设官管,施以监控后,一个封闭式的市制便形成了。按照同类而聚的原则,所有的商肆都被集中到市内。市的周围被高高的市墙圈起,市墙四面设门,以时启闭。如唐代的市,由司市掌管锁钥。“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而且,市廛门禁甚严,“越官府廨垣及坊市垣篱者,杖七十,侵坏者亦如之。”这种被置于封建政府严格管束之下的市廛,是继周代之后的第二种形态。第三种形态,即是指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商业,它起始于宋代,肇端于唐末。伴随着唐末以来的坊墙的毁灭性破坏,商业大潮也冲决了市墙,坊市制度的末日,使商业活动摆脱了时空上的限制。而在高墙市门、鼓钲锁钥变成瓦砾废铁的同时,一排排临街而建的民居、店肆树立起来。因而,在两宋时期便出现了商业荟萃的繁华大街。如《都城纪胜》记载的南宋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至朝天门、清河坊、中瓦前、灞头、官巷口、棚心、众安桥,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唯中瓦前最胜,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买早市者,复起开门。无论四时皆然”。这显然是一个打破时空概念的开放性的市廛,它不仅遍布街巷、深入坊区,且给人一种“不夜城”的感觉。
匿名回答于2022-10-15 21:11:22
匿名回答于2022-10-15 21:09:24
匿名回答于2022-10-15 21:09:41
释义
1.市集或街道。2.商人。3.无赖。
拼音
[shì jǐng]
例句
朝堂上载歌载舞,~小民悲愤欲绝,这就是社会崩溃的开始。
近义
街市
商人
反义
乡土
匿名回答于2022-10-15 21:05:01
古代有井田之说,引申到城镇则为民居聚落台门四合院中众多人家住在一起并有水井可取水,故称为市井,但一般人外出或进城,通常都是到了街市上,古代人民愚昧而感性,时间久了,难免牵强附会于街市,古时大多街市上并无水井,其规制依街形成并不按照四方之井田而作。
匿名回答于2022-10-15 21:05:20
1、古代指街市。
2、市井无赖。 二、市井引证解释: 城邑;城市;集镇。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出得那‘五台福地’的牌楼来,看时,原来却是一箇市井,约有五七百人家。”
白话释义: 从那“五台福地”的牌楼出来,只见前方有一个城镇,约有五百至七百户人家。 三、市井用法示例:
1、古时多数贤士,非愚则诬,最后不得退居山林或隐于市井。
2、在豺狼当道的动乱社会里,市井小民有冤也无处申诉。
匿名回答于2022-10-15 21:05:43
市井含有“街市、市场”以及“粗俗鄙陋”之意。市井文化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一种市民文化,它是一种“现象流”——“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它反映着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态,表现出浅近而表面化的喜怒哀乐。它自由闲散缺乏庄严,缺少深刻性和心灵冲击力,“没有现实与历史的深层次的忧患,更没有血与火的悲剧意识。”
匿名回答于2022-10-15 21: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