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中国沙尘暴历史?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被记载的沙尘暴


《汉书·成帝纪》记载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黄雾四塞”。在《汉书·五行志》里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帝建始元年四月辛丑夜,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着地者黄土尘也。”

看了这段记载,以今天人们的气象学知识,很容易判断,这应该是一场沙尘暴,而且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这种天象并非是超越了寻常的范围。但在古人则不然。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上古时期的气温要比今天高,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也和今天有明显的差异。河南古称豫州,说明这个地方在那会儿有象出没。在今天河南的气候条件下,大象很难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因而,在上古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湿润,植被茂盛,人们并没有见过沙尘暴。

但是,情况在西汉中期以后就逐渐发生了改变。一则说,从西汉中期以后气候开始转凉,气温大幅度降低,黄河流域的降雨量也明显减少,大量湖泊干涸,甚至影响到主要作物的分布范围。此前中原地区也大量种植水稻,但在气温转凉以后,就逐渐从水稻转为小麦了。而且就在西汉中后期,西汉王朝在与匈奴的战争中逐渐占据上风,夺取了黄河上游地区和河西走廊等地。为了控制新取得的土地,汉朝推行了移民实边的政策,向边境地区大量移民。而这些中原移民的到来,自然也将中原地区的农耕方式带到了这些地区。从游牧转为农耕以后,西北地区的植被发生重大变化,自然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气候条件的转变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为沙尘暴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剩下了也就是等一场风而已。建始元年夏四月,这场风凑巧来了,于是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沙尘暴。

对于西汉王朝上下而言,这场沙尘的到来并非是一种气候现象那么简单。在古人的观念中,天是最高的权威。但天又不会说话,于是天只有通过各种天象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古人认为,世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上天就会通过各种祥瑞来给世间的帝王表达嘉奖。所谓的祥瑞包括庆云景星、嘉禾醴泉、凤凰翔集、麒麟郊游等等。而如果人间的政治黑暗,百姓流离失所,上天就出灾异进行警示。首先出现水旱灾害,这是小警告,而如果帝王不知警醒的话,就会出现各种异端,包括地震、日蚀等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有详细的表达,这并非是董仲舒个人的观点,而是当时普遍的信仰。《汉书·五行志》就是根据灾异理论记载了有史以来的各种灾异。而建始元年四月的沙尘暴,肯定是要被重点记录的。

在汉人看来这场沙尘肯定是有所指的。具体到建始元年,有些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呢?就在这一年,汉成帝的舅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开始掌权,也就在这一年,汉成帝又封舅舅王崇为安成侯,封舅舅王谭等五人为关内侯。这件事在当时人们看起来显然是不符合惯例的,当年刘邦的白马之盟中约定“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而如今汉成帝如此宠信外戚王氏,无功而侯者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当然是人们不愿意接受的。但一般情况下,对皇帝的重大决策进行批评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一旦被皇帝认为你在妄议当今指斥乘舆,有掉脑袋的风险。而这次沙尘暴,凑巧给人们送来了保护伞。比如谏大夫杨兴、博士驷胜等人就认为出现沙尘是“阴盛侵阳之气也!高祖之约也,非功臣不侯。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非髙祖之约。外戚未曾有也。故天为见异”。

既然舆论的矛头指向了王凤等人,王凤等人也不得不做出姿态上书辞让封赏。而事实上,汉成帝受制于王凤,根本不可能接受王凤等人的辞让。汉成帝下诏将这次异象归结于自己“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缪,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咎在朕躬”。甚至于在几年后,汉成帝把所有的舅舅都封为列侯。

既然如此,人们自然就将批判的矛头对向了皇帝。西汉的儒生不像后世的儒生,他们不仅敢于言事,而且在他们的思想观念里根本不存在着万世一系的王朝,因而也不存在必然对某一家一姓的绝对效忠。而这次的天象在部分儒生看起来,恐怕就是天命转移的某种迹象。不久后儒生谷永就上书皇帝:“元年正月,白气较然起乎东方。至其四月,黄浊四塞,覆冒京师。申以大水,著以震蚀,各有占应,相为表里,百官庶士,无所归倚,陛下独不怪与?白气起东方,贱人将兴之表也。黄浊冒京师,王道微绝之应也。”正式警告皇帝,这次沙尘暴,就是你们家即将下台的标志。

西汉的皇帝在强调其合法性时,君权神授是一个重要的论证模式,他们以天子自居。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他们也接受灾异学说,承认灾异是上天对人间的批评,尤其是对帝王的批评。当然,他们能从多大程度上改正,那是另一回事。但在灾异发生之后,皇帝往往会下诏内省,要求臣下进言。比如在这次沙尘发生之后,汉成帝就下诏:“博问公卿大夫,无有所讳。”而借机向皇帝建言,纵然皇帝不能接受,也不会立即带来灾祸。

将近四十年后,王莽凭借着外戚王氏的根基,最终夺取了刘家政权。后来的人们更加坚信,建始元年的那次沙尘暴正是老天对王氏将兴的一次警告。再到后来,中国历史上的沙尘暴越来越多了,人们见怪不怪,也就很少再有类似的联想了。而且随着人们理性观念的提升,普遍将各种灾异看成是简单的自然现象。也不再将自然与人事之间进行机械地联系。相对而言,在失去了天意的保护伞之后,类似汉代儒生那样借天象进行激烈批评时政的情况也越来越少了。

匿名回答于2021-02-01 23:21:14


在我国历史上,沙尘和沙尘暴天气的危害程度,与我们近年来领略的沙尘和沙 尘暴相比,都毫不逊色。

关于沙尘灾害:

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年)十一月丙戌,其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土雾竟天,六日不开,到甲夜仍复浓密,勃勃如火烟,辛酸人鼻”。同日,南齐武帝永明六年(488年)十一月丙戌,齐都建邺(今江苏南京)“土气竟天,如烟入人眼鼻,三日乃止”。如此,则是由山西北部至江苏南部同时起沙尘,北方六日,南方三日,绵延数千里的范围为沙尘笼罩数日。

由沙尘天气造成严重灾伤的事例,最为显著的当属发生在元朝的两次沙尘灾害。其一,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十二月,“诸王薛彻都等所驻之地,雨土七昼夜,羊畜死不可胜计”。其二,是大德十年(1296年)二月,“大同雨沙,毙牛马二千,人亦有死者”。

关于沙尘暴灾害:

史载,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436年)四月甲申,京师暴风,刮倒宫墙,压死数十人。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二月癸巳,幽州暴风,一百六十一人毙命。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京都大风,发屋拔树,秦、陇地区被压死者多达千余人,这是历史上死人最多的一次沙尘暴。更骇人听闻的是,金熙宗皇统九年(1149年)四月丁丑,金统治下的利州(今辽宁省喀左自治县)大风,损坏民居、官舍十之六七,木、瓦、人、畜皆飘扬十余里,死伤者数百人,地方长官同知州事石抹里也被压死。

历史上,沙尘暴天气持续时间最长的,是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发生在元大都(今北京)的一次。史书记载,是年三月庚子,“京师有大风,起自西北,飞沙扬砾,昏尘蔽天,逾时风势八面俱至,终夜不止,如是者连日。自后,每日寅时风起,万窍争鸣,戌时方息。至五月癸未乃止”。这次沙尘暴,竟在北京地区肆虐长达44天。

沙尘和沙尘暴灾害的共同恶果,就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直接的破坏。例如,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三月,大同路大风,沙土游走,壅没麦田一百余顷,万亩良田转瞬成沙丘。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 正月二十七日,河北省南乐“大风霾”,平地积沙二寸许,大片沃土即刻变沙壤。

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边防。例如,唐朝设在河套地区的北方军事重镇夏州,就曾遭受流沙的围困。史载,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十月,夏州大风,飞沙为堆,高及城堞。由此可见,在一千多年前,流沙就开始了吞噬城市的行动。

匿名回答于2021-02-01 23:23:02


正史记载,公元 300 ~ 1909 年,我国共发生尘暴 436 次,尘暴日数达 901 日。根据每 10 年中尘暴的次数与日数之乘积以值,推测尘暴频发时段有 :公元 480 ~ 509 年,1170 ~ 1219 年,1690 ~ 1729 年,1840 ~ 1879 年,在这些时段内的以值都不小 于 25,对应于历史时期中的冷干期,在所研究的 1610 年内,每年降尘的平均厚度约为 0.54 cm。

匿名回答于2021-02-01 23:21:45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