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回答于2019-05-31 14:12:40
然后,熟读把脉诀背熟透,找个市场或者人多的地方摆个义诊摊,完全免费那种,上来就把脉。
最后,就是日积月累的实践来一一验证理论,待到你完全掌握的时候就算出师。
中医从来都是实践出来的真理。
匿名回答于2019-11-13 03:46:56
中医诊断,望闻问切,切就包括把脉,在四诊之末。望诊,闻诊,问诊包括很多,过去有个张景岳老先生专讲问诊,问寒热,问大小便,问头身,是否头痛,身痛,有汗无汗,问饮食,问胸,问服过何药,效果如何。有人说一号脉就知,是不全面的。
关于切脉,发展到独取寸口,掌后高骨为关部,到肘为一尺,只号关前一寸,掌后高骨到魚际穴位是一寸,只号九分,号这一寸九分之地。医生食指在关前号寸部,中指在关,无名指在尺。三个手指各负其责,左寸为心经脉,号心脉的浮,中,沉,左关为肝胆经,左尺为肾。右寸为肺经,右关为脾胃经,右尺为命门。各司其职,。各经有了病,都会影响到六部脉的其中一部。
就是什么样的脉象,跳动的次数,四至五至号平和,润以太息。意思就是象时间年度,三个平年,加上一个润年。那脉,一息之间总跳四次,跳几个循环,得有一\个跳五次的,有人说只跳四次,那是病脉,称缓脉,濒湖脉学,“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粘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是中风脉的前兆,或中风恢复健康后出现的。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死十难活。三至为尺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
再就是浮沉滑涩,浮脉病在表,但重病一出现浮脉是阳气外脱,不是吉兆。沉脉病在里,滑为血多气少,涩为气多血少。二十八种脉象,浮,沉,迟,数为之则。
这里边细节很多,人和人之间有差别。还有个高的人三个手指离远点。个矮的三个手指要密,离近些。
在这里只是支离破碎讲些道理,想学,得读书,一页一页地学,一章一章地学,还要跟师傅学,看病关系人的健康,关系性命,来不得半点马虎。
匿名回答于2019-06-01 09:50:08
匿名回答于2019-11-06 05:00:42
匿名回答于2019-11-07 05:47:23
号脉讲灵性感觉,讲气感。所以,我只绍介,号脉如何练气感。
先预备桌子,椅子,小米(粮食),一个月后预备2张薄纸。
找个安静的屋子,环境好些(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可遇不可求))
桌子放好,撒上少许小米,安静的坐于桌前,深呼吸三次,平心静气一分钟。
先练右手,以食中无名指的指目处(指尖与指肚的交会处),轻轻按于小米之上,闭目,细心体会,小米之圆润,质感,体积,面积,个数等,最少坚持半月,每天少则20分钟,不要超过45分钟。当指下有清晰的感觉后,进行下一阶段,小米上铺一层薄纸,再来第一阶段的感觉,当指下有清晰的感觉后,再铺第二层薄纸,练到指下有清晰的感觉后,第一阶段结束,所用时间长短凭个人体会,大概须用三个月。第二阶段摸植物藤茎树干,体会植物的生命,流感,汁液的流动。第三阶段摸人脉,把空余时间背的脉学书用上。还有其它学问,慢慢学吧。最好再练,太极,八段锦,易筋经等气功,来增强气感。
匿名回答于2019-11-11 06:38:12
匿名回答于2019-11-12 19:33:51
1. 关于如何学中医,我见过主要两种学法:一种是由中医经典入手,一种是从中医基础理论入手。个人的观点,有师傅带,从中医经典入手,没有师傅带,纯自己自学,最好从基础入手,基础理论懂了,看中医啥书就都容易懂了!
2. 想学好中医,爱好是最重要的!没有强烈的爱好,你坚持不下去!
3. 中医诊断,“望、闻、问、切”,实际上,要想诊断准确,当然能四诊合参固然好,个人觉得,没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找不到感觉,脉诊很难精通!实际上,确诊一种常见病,不需要四诊合参,很多病主症能确定就可以了!实在复杂的病,你可以让患者去医院用仪器确诊,然后用中医治疗!既然古人把“切”排在最后,我的理解,病是可以通过前三种确诊的,最后的“切”应该是兜底之作!防止前三种的弊端而设!但不是唯一的诊断手段!
4. 要想学好中医,必须古文要好,因为很多好的中医书都是古人写的,现代人也很多有论述古人观点的,但是,不读古人原著,你收获是不一样的。就像读英文原版与翻译版书一样的感觉。
5. 如果有机缘,最好拜中医高手为师。现在的人很少有感恩的心,名师也越来越不愿意教徒弟了。
就说这5条吧,诊脉,别人有回答的很好的了,也有专业的书。
匿名回答于2019-11-15 23:50:31
清朝江笔华有《诊脉歌》:“病人双腕,高骨定为关,寸脉量虎口,尺脉准臂弯,左寸心包络,左关胆与肝,左尺司何职,膀胱肾余焉,右寸胸中肺,胃脾属右关,要知大肠肾,右尺自昭然……”——挺好,但不完全准确。
诊脉部位实际上有三种,遍诊、三部诊、寸口诊。大致上,寸口诊所多为人知,但实际上历代医家及流派说法不一,目前临床常用为: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左尺候肾与小腹;右尺候肾与大腹。
遍诊为“三部九候”,头、手、足三部,每一部各有天、人、地三候,比较麻烦,现实中较少应用。
三部诊,即颈部以人迎,双上肢的寸口和双足背的趺阳三脉,分候胃气与十二经之气。亦有加诊太溪以候肾气。
以最常见的寸口诊来说,需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臂置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顺。
诊成人脉与小儿脉有所不同。这里也把小儿诊脉省略。
成人脉,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部位的桡动脉定关,继续以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然后用无名指在关后(近心端)定尺。
正常脉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
异常脉象,这里逐一简单介绍:
1、浮脉
脉搏呈现部位浅。需轻,重按反觉稍减。此多属外感表证,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但也有久病体虚或阴虚阳无所依,浮阳外越而呈现浮而无力的虚脉。常见于伤风感冒等传染病初期。
2、沉脉
脉搏显现部位深。需重按。此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沉迟为里寒,沉数为里热,沉涩为气滞血瘀,常见于水肿、腹痛,久病及多种虚弱性疾病。
3、伏脉
比沉脉显现部位更深,按时需比按沉脉更重。多为邪气内闭、剧烈疼痛、厥证。
4、迟脉
脉搏次数少,一息不足四至,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冷积(阳虚阴盛),迟而无力为虚寒证,常见于心气虚证等。
5、数脉
脉膊次数多,一息六至以上。主热证,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洪数为实热,细数为虚热,弦数多为肝火旺,数而无力也可见于气虚证。
6、疾脉
一息七、八至,多属阳气极盛,阴气欲竭,或元气将脱的重证。
7、滑脉
脉象如珠滚动,多属邪盛,痰食内滞。气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时可见此脉,妇女妊娠时多见此脉,病脉则多见于痰饮、食滞、瘀血、实热,如各种炎症,消化不良,实证闭经、恶性肿瘤等。
8、涩脉
脉象涩滞有刮连感。多属精亏、血少、气滞、血瘀,常见于贫血、失血、产后及血瘀等疾患。
9、弦脉
脉挺直而长,如按弓弦,有劲有弹力,脉管的硬度大。主气郁,肝胆病证及痛证。常见于外感少阳证,肝病,胆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及各种疼痛病证。
10、紧脉
脉跳有力之余,有绞转收缩感。主寒证,痛证及宿食。见于外感风寒、剧痛等。
11、缓脉
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强不弱,脉来和缓,脉的硬度、张力适中,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见于健康人。病脉则见于湿重,或病后复元。
12、洪脉
脉来感觉明显,但去时有衰退感,脉形宽,波动大。主热证,阳热亢盛。常见于高热病人。
13、大脉
脉形宽,波动大,但无来盛去衰之感,多是病势进展之象。
14、细脉
脉象如摸丝线,脉形窄,波动小。主虚证。常见于诸虚劳损,慢性病患者。
15、小脉
主病与细脉同。
16、促脉
脉搏快有不规则的间歇。为阳盛热实,或气血痰食停滞,见于气血痰食瘀滞,肿痛,诸实热证。脉细促而无力,多为虚脱之象。
17、结脉
脉搏慢而不规则的间歇。为阴盛寒积或气血瘀滞,见于气滞血瘀,痰结食积,症积、疝痛等。结而无力为气血虚衰,见于虚劳久病及各类心脏病所致的心律不齐。
18、代脉
脉搏呈有规律的间歇,脉搏动到一定至数歇止一次,歇止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之征象,可见于心律失常的二联律,三联律等。
事实上,临床多见的脉象都是复合脉,也就是说,同时表现出不止一种脉象,如浮紧、浮数、沉迟、沉细数等,其临床意义一般是组成相兼脉的各单一脉主病的总合,如浮紧脉主表寒证;浮数脉主表热证、沉迟脉主里寒证;沉细数脉主里虚热证等等。
诊脉时,诊者首先要熟知正常脉象,才能进一步辨别异常脉象。并且,在诊视疾病时,不仅要辨病因、病位、病机,而且还必须了解患者正气的盛衰进退,以判断疾病的预后。
脉诊并不能作为独立的辨证依据。一般来说,至少要配合舌诊。脉诊的学习,都是靠实践。所以,初期学习中医,尤其又不具备练习脉诊的条件的话,脉诊并非为学习中医的第一要务。
匿名回答于2019-06-01 06:4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