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大国大城深度解析

陆铭的《大国大城》是本讲如何更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的效率从而进一步促进国民收入水平的书。书的内容大致可以总结下面的几个假设推论,但是不能细说,细说会政治错误,所以下面简单列下:

假设1: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适用相同的规律,没有那个国家能对抗或者逃脱规律(实际上,我认为上一个试图挑战这个规律的苏联已经解体了,尸体还热乎的了)。正所谓生产关系不满足生产力的话,会造成生产力发展的滞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过度滞后会带来生成关系的剧烈变化。

假设2: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人口和产业都不会平均分布,而是满足二八定律,大部分人口和产业都会聚集到少量大城市。越是发达国家,人口的聚集程度越高。

假设3:统一国家的市场,资本,劳动力应该是自由流动的,这样才能促进整个国家内的经济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不同地区的人均GDP趋同,也就是在集聚中实现平衡。注意,是不同地区的人均GDP趋同。

推论1:要顺着规律推行政策,不能逆经济规律。

推论2:正视人口和产业会在经济规律下向大城市聚集,按这个现实制定政策,不能总是想着办法通过户籍,社保,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歧视来控制人口向大城市聚集。同样,各个省份要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优势产业,而不是发展光伏就全国各个省份都发展光伏,发展云计算就各个省份都发展云计算。只有当劳动力流动起来的时候,不同地区才能形成相互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有的地方造汽车,有的地方搞旅游,有的地方采松茸。地区之间形成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是保持国家统一和市场整合的最有效途径。

推论3:市场份额大的地方,劳动力数量应该也多,资本应该也更多,所以发达地区对资本(包括土地),劳动力的需求更多,应该正视这一现实,而不是限制大城市的土地供应和人口涌入。扶贫应该是将贫困地区的人口自由迁移到富裕地区,而不是把资金投入到回报率低的贫困地区(实际上,很多地区的扶贫款都曲线绕道经济发达地区投资了,无他,投资回报率高啊)。自由移民才是减少地区间差距的真正有效途径。

推论4:中国应该警惕“资本深化过度”的危险,一个有严重资源错配问题的经济,迟早会出事。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中国单位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增长都偏低。如果只看第二、三产业,中国单位GDP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率(简称“就业弹性”)只有越南的一半。不错,中国比越南更富,劳动工资更高,因而企业更倾向于使用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技术,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相对更少。但即使与人均GDP更高的巴西、马来西亚和墨西哥相比,中国每单位非农业产业GDP增长带来的就业增长率也要低一大截。更令人担忧的是,已经相对较低的就业弹性还在下降,这似乎表明,中国经济正在滑向“资本深化过度”的境地。

奇怪的是,如果看数据,这种资本深化的趋势在中国的中西部更为明显。自2003年以来,与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经历了更快的工业增长,企业平均规模与资本劳动比都出现了更快的上升势头,而且这种趋势在这一轮金融危机期间更加明显。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模式取决于资源禀赋,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对中西部而言,目前这种工业加速发展,并且资本加速深化的局面符合中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吗?恐怕没人会点头。

匿名回答于2021-03-02 06:36:54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