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无法获知迎面而来的官员大小的时候,目测其乘坐的代步工具可猜个八九不离十。马车、牛车、轿子,虽然各个时代规制不同 ,不一而足。但无疑是对官阶辨识度最高的。
以轿子为例,不同品级的官员,轿子的装饰和轿夫的数量都不同。在清朝,总督、巡抚的轿子轿顶用银,轿夫八人;司道官员轿顶用锡,轿夫四人;那些不入流的小官,连乘轿子的资格都没有,只能骑马。
唐代规定“凡给马者,一品八匹,二品六匹,三品五匹”。
先秦时官员出差已有“公车”可用,古人的“公车上书”现象,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后来水上运输发达,出差可以水陆兼行,但更普遍的出行方式是骑马。
有趣的是在汉武帝时期,那时规定官员要乘马车出行公干,要知道,古代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再加上马车是实心木车轮,没有减震装置,马就会飞奔起来,五脏六腑都颠得挪了本位,等下了车,整个人都不好了。当时的官员勉强忍受着这种礼貌和面子。但许多人更愿意乘坐牛车。因为虽然牛车速度慢得多,但四平八稳很宽大,他们还可以在“车厢”内放置厚棉垫作为“减震器”。但当时如果古代官员坐牛车出去,他们会被降职。东汉的汉章皇帝就觉得骑牛车真的是让国家的颜面无存,还严厉惩罚了一名驾牛车外出的太守。然而,汉章皇帝解除了太守的职务,但并没有警示到其他人。据《史记·平准书》中的记载显示:在秦汉战争中马匹被投入战场,所以在汉朝早期,这个国家缺少马匹。即使皇帝也找不到相同颜色的马来按照规仪出行,所以对于官员来说,乘坐牛车出行既是现实的选择而其舒适度远超马车。因此大家都偷偷使用。皇帝哪儿能不知道呢?所谓法不治众,后来也干脆睁一眼闭一眼了。
2.随从人员的多寡。
以清朝为例:官越大,谱越大,排场也越大,随从人员也越多,甚至要封路。清朝规定,凡3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乘“4人抬”,出京城乘“8人抬”;外省督抚乘“8人抬”,督抚部属乘“4人抬”;3品以上的钦差大臣,乘“8人抬”等。至于皇室贵戚所乘的轿子,则有多到10多人乃至30多人抬的。
即使高官简单出个巡,前面最少也会有六名随从开道。在衙门审案时,随从的作用就是将闲杂人等挡在安全线之外。
当然,当你看到,一顶轿子就有36个人抬着晃悠悠地行走,随行人员一条街望不到边的,无疑就是皇帝本尊了。
在皇帝们乘坐的工具中,最豪华奢侈的就是玉辇,将近四米高,盖高两尺,整个装饰的色彩以青色为主,要有36个人抬(规定制式),出行时候往往随从超过千人,十足的土豪范。
3.有一定的仪仗。
通常官吏出行时要举官衔牌、铁链、木棍、乌鞘鞭、金瓜、尾枪、乌扇、黄伞等。古代皇帝或官员出行,一般就是举的“回避、肃静”的牌子,
此外,还要“鸣锣开道”,提醒前面的百姓人等避让。
州县官出行鸣锣,打三响或七响,称为三棒锣、七棒锣,意为“速回避”、“军民人等齐回避”。
道府出行鸣锣,打九棒锣,意为“官吏军民人等齐回避”。
节制武官的大官出来,要打十一棒锣,意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回避”。
总督以上官员出来,因是极品,打十三棒锣,意为“文武百官官员军民人等齐回避”。
官员出行时鸣锣开道,被认为是必行的官仪;仪仗大小、鸣锣多少下,也都反映了所使相应此仪仗官员的品级大小。
4.服饰图案及色彩。
官服是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文化的表征之一,在其承载的仕途文化符号中,强烈地反映着封建等级制度,可以说看官员穿了什么其官阶一目了然。例如明、清两代,官员在朝服的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形的图案,叫补子,又称“背胸”、“胸背”。文官用禽,武官用兽,以示差别,是区分文武官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这也是衣冠禽兽这个本词的渊源。
关于补子有个有意思的传说。相传补子起源于武则天时代(武则天的官吏制度)。一天武则天上朝时赐给官员们绣了花的官袍。因为十分好看,又是御赐之物,所以其他官员纷纷效仿。补子的源头可以上溯至蒙元时代。但从出土的文物来看,那时还尚未作为官阶标志。
服饰的颜色也是大有讲究:据《清史稿》记载:“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五色云”可见,在清代时对龙袍的形制、工艺、装饰图案及色彩都规定的十分严苛。而在朝廷之上,唐朝也开始以袍服色彩区分官员等级:贞观年间规定二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宋•舆服志》对于文武官员服饰色彩规定是:“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绯,五品浅绯”。穿错颜色,不但会受到惩罚,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
据《左传》记载,卫庄公盖了一个小木屋,屋子比较漂亮,卫庄公比较得意,就想请当地的名人和他一起吃顿饭,太子就请了一个叫浑良夫的人,这个人觉得被邀请就比较得意,就穿了一件紫色的衣服。这让太子很不满意,觉得他这是严重失礼,就把他给杀了,可见在当时紫色是不能乱穿的。
更有清朝被雍正赐死的年羹尧,在其列举的罪状中,好几条都跟着装用色有关:用黄的布包裹衣服,用鹅黄色的荷包等。
5.乌纱帽。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时,成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黑纱制成的帽子,叫"乌纱帽"。乌纱帽"作为官帽,距今也仅有600多年的历史。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进行了改良。明代开国皇帝于洪武曾于上位三年时(公元1370年)要求:凡文武百官上朝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
可是到了清代,"乌纱帽"又被换成"红缨帽",乌纱帽便不再作为官员的标志。但时至今日,人们仍旧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如"丢官",依然被说成"丢掉乌纱帽"。
最后,在我看来,螃蟹才应该是人在仕途的高配图案标识,没有之一。因为望尽几千年来血流成河的仕途,从来不是竖着的一条通途,而是横着的,不能走,只能手脚并用的攀爬。
匿名回答于2019-06-27 0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