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匿名回答于2021-12-14 01:44:45
从两汉到隋唐的千余年时间,是丝绸之路的发展和繁荣时期。唐代以后的宋朝,由于我国的政治中心南移,并且北宋、南宋在军事上的相对疲弱,丝绸之路开始失去往日的辉煌,出现了时断时通的现象。
到了元朝,由于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铁骑三次西征,给中亚、西亚的经济、文化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在生灵涂炭的同时,丝绸之路开始衰落下去。
到明朝时,一是由于奉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二是由于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海上交通代之而起,使丝绸之路彻底结束,进而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匿名回答于2021-11-02 2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