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回答于2019-06-18 04:27:58
到了19世纪90年代,宁波的手工业棉纺业已受到严重的打击,“巡行百里,不闻机声”,洋布洋纱大量输入,于是开设棉纺厂成为牟取厚利、发财致富的捷径。“通久源” 也就于1891年,又向外国添购了发动机、锅炉、轧花机和纺纱机,开始纺纱。
1894年,严信厚又拉股集资,共凑得45万元,实缴为30万元,在轧花厂的基础上扩大为公司,厂名为“通久源”纺纱织布局(即“通久源纱厂”).股东有汤仰高、戴瑞卿、周熊甫等上海、宁波的一些巨商富绅,经过二年的筹备,到1896年,这个拥有11000多枚纱锭、230部布机的纺织厂就正式投入了生产。“除监工和技工外, 雇有工人150人,都是女工和童工,每月产纱2500担。该局既设在大产棉区,又有大量的劳工,其营业蒸蒸日上是可以肯定的”①由于渐东所产棉花充实,更由于1200多女工和童工的日夜操作,每月能出产10支、12支、14支及16支棉纱2500担。又加上严信厚向清政府工商部去活动,得到当局承允的一些便利,可以与绍兴、杭州两纺织局一样,运货入内地时,按厘金规则每年纳银7000元,而不需在海关呈验运照,并按每担七钱缴纳关税,就可不领取“子口税单”直接过关。于是“龙门”牌棉纱就畅销宁波、绍兴、温州、福建等地,每年都获得很大的利润。设备也陆续增加,不几年就又扩大了6000纱锭。又据《中外日报》1898年报导:“宁 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纱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闻近日各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可见,19世纪末期,通久源纱厂兴旺发达之程度了。
匿名回答于2019-06-18 23: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