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6节,从“问题的提起”(目前形势)说起,交代背景及敌我双方基本矛盾,由“破”(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到“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明确核心观点。
第二部分为第7-9节,论述了持久战的三个阶段以及必然经历的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
第三部分为第10-20节,从认知与实操层面论述抗战的战略战术。
第四部分为第21节,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和概括,也是对核心观点的再次申明:中国必胜。整部著作一气呵成,具有完整、系统的思维逻辑,极富理论说服力和情感渗透
匿名回答于2021-08-03 02:35:22
第二部分体现的管理智慧主要有:以人民为根本,以知彼知己为前提,以持久战为总战略
匿名回答于2021-08-03 02:41:08
战争实际情况:
第一个阶段基本是1937年—1938年秋,日军占领武汉和广州。
第二阶段就是相持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
第三阶段就是反攻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背景
《论持久战》发表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10个月。全国军民为了民族的生存进行了浴血奋战,天天都在渴望着战争早日胜利。然而,10个月中,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陷落。
战争的进程会如何发展?中国能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怎样看待抗战以来一直流传着的“亡国论”、“速胜论”?对这些问题,有的人在思考,有的人感到迷惘,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对坚持长期抗战是不利的。
毛泽东深感有必要对抗战10个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特别是有着重研究持久战的必要,以回答人们关心的一些问题,并对“亡国论”和“速胜论”进行批驳。
毛泽东始终认为中日战争将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就指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
1936年7月,他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已经提出了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对于为什么中国的抗战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会属于中国,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给予了明确的回答。
匿名回答于2021-08-03 03: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