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回答于2019-06-06 09:16:31
匿名回答于2019-06-06 09:27:55
匿名回答于2019-06-06 11:57:08
纵观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儒家、道家是最为本土的思想理念。
儒家讲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的一生所有需要经历或者追求着想要经历,换个说话就是儒家认为的一个优秀完美的人一生都该经历的各个阶段。划分到我们现在来看,就是读书期间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完善自身,毕业后做好立业成家,等到一切安排妥当就要想着报效国家回报社会,最后天下实现小康。
道家虽然讲亲近自然,无为而治,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对内在的高度严格的要求,对自身的要求从某种意义讲要比儒家更严格更苛刻,主要是由完善个体而达到整体完善的目的,与儒家最后的目的其实殊途同归。
当然,这说的只是最初最纯粹的两种文化。
后来,佛家(释家)传入中国,加上儒家、道家的政治意味越来越重,开始出现三教合流,也就是说现在的三教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分的很清楚了。也许表面上佛教念得是佛经,道教读道德经,儒家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三教思想已经密不可分了。
儒家出现的格物致知,也就是后来的理学就是对三教思想的集大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也是我们现在说的传统思想,真正的哪部分是佛家,哪部分是道家,又有谁说的准确呢。都在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相互完善,理念也许有差异,但是追求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殊途同归。
匿名回答于2019-06-06 12:16:13
儒家辩护(正方):提倡品德教育,仁义礼智信以教化世人。
道家质疑(反方):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意思是说:好的德行,在于修行自身,并不以德衡量要求他人,这是“有德”;不好的德行,不愿意失去“品德”这个很好用的“武器”,用之约束他人,但却疏于约束自己,缺乏自身修行,这是“无德”。
注:以上为我个人的见解,德与道是相应的,理论如出一辙,道讲究无为乃大,德也是。所以,当初孔夫子问道于老子,老子对孔夫子的理论不以为然,但是孔子并不真正明白。
所以,当后世帝皇很高兴地起用儒家之后,儒学理论越走越偏,公认不好的“裹脚”与八股文就不多说了,儒家伦理思想仅仅被统治者用作统治手段,而不要求自己。
现代我们说“感恩”与“换位思考”,这是不分尊卑亲疏贵贱的,但儒家伦理仅仅用以要求下位者。
不妨留意一下旧书画中的盘景,植株长势弯弯曲曲的,与现代自然生长的盘景相比,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如果傍观心态还好,万一我们把自己代入植株去看,人就瞬间不好了,正所谓:“屈到病”,说的就是此情此景。
这种旧书画盘景中的植株,就是“儒家文化”最直观的展示。
道家思想注重“自律”而不以之“律人”,人民去“知”(狡诈)以存“朴”(求真),悟道而明智,所以,人民诚信而真实。
(道家言知是狡诈与欺骗,“道”才是知识,是“事物道理”。我个人认为这个“知”也包括儒家伦理思想。)
(为什么说“知”是狡诈与欺骗?因为这是道德经的基本逻辑,有无,阴阳,强弱,知朴,应该容易理解了吧,“朴”是返朴归真这个成语的思想源头,是不伪装的真实,那么,“朴”的反面“知”呢?可以再结合春秋战国时代“知”字的古文,当时“知”与“智慧”并不相同,也不是现代文的“知道”。)
道家这种情况是不是更切合现代理念?人民就如同现代盘景中自然生长的植株。
后话:用辩证法论证儒家思想,对儒家思想是不公平的,辩证法的对立统一,与道家两极对立统一的思维如出一辙。老子当年很难认同孔子,现代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依然是格格不入的。
匿名回答于2019-06-06 18:19:46
匿名回答于2019-06-08 09: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