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前秦皇帝苻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在合肥市肥西县以北的东记河上。它邻近安徽寿县。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同源而异归:向西北流者,经200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向东南流者,注入巢湖。三国时,魏将张辽曾败孙权于淝水。东晋时,谢玄亦败苻坚于淝水。是有名的古战场。特别是东晋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唯有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他族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
在需要说明的就是为什么前秦军会不战自溃。
第一,前秦伐晋的时机不对。
淝水之战时西晋灭亡不到八十年,前秦立国不过三十余年,王猛认为:“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 苻融则说:“且国家本戎狄也 , 正朔会不归人 。”这说明在这段时间,华夷之辨,正朔之分仍然被各个阶级所认可。前秦发动战争,落下口实,于是东晋“君臣和睦”“上下同心”“人为之用”。前秦在战争的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
苻坚登基后的二十多年来,任用王猛,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教育,“国富兵强,垂及生平”,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前秦四处征讨统一了北方。
370年,前秦灭前燕
371年,前秦与东晋交战,前秦灭仇池
373年,前秦攻取东晋梁州及益州
374年,平蜀人张育叛乱
376年,前秦灭前凉,前秦灭代,讨伐障氐羌
378年,前秦取襄阳、彭城、淮阳、吁胎,
379年,攻淮南,秦军六万围晋军于三阿,去广陵百里。
380年,平苻洛之乱
381年,前秦攻竟陵
382年,前秦伐西域
十多年间,前秦发动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一共有十四次之多,在383年的淝水之战前,更是“悉发诸州公私马,人十丁遣一兵”,如此频繁的发动大规模战争,造成的负面效果是难以估计的,慕容绍认为:“秦恃其强大,务胜不休,北戍云中,南守蜀汉,转运万里,道歹茧相望,兵疲于外,民困于内,危亡近矣。”平规谏曰:’主上虽不为昏暴,然穷兵黩武,民思有所息肩者,十室而九。“除了民众之外,军队对长年的战争更为不满,攘袂大言曰:“苻氏往因赵石之乱,遂妄窃名号,穷兵极武,跨僭八州。疆宇既宁,宜绥以德。”苻融更是直言:“我数战,兵疲将倦,有惮敌之意,不可以伐”
民有畏敌之心,兵有惮敌之意,正是前秦伐晋前的社会写照。
第二,前秦在战略层面上的重大错误
晋灭吴,隋灭陈的战役有力的证明了,北方政权如果想要南下统一全国,除了军事实力的优势外,更重要是必须具备从长江上游中游顺流而下摧毁荆州防线的能力,曹魏赤壁之战以及北魏在元嘉北伐中反击失利的原因都是因为没有能够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的强力军队。
从军事条件上来说,前秦的兵力远强于西晋灭吴时期的军队,并且在373年取得了梁益二州,也具备了从长江上中下游同时出击的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桓温灭蜀后,东晋以周抚为益州刺史,经营蜀地近三十年,前秦虽然取得蜀地,但是“蜀人思晋”,并且接连发动叛乱,而东晋政府对蜀地的攻击也未曾停止。
桓冲以冠军将军毛虎生为益州刺史,领建平太守,以虎生子球为梓潼太守。虎生与球代秦,至巴西,以粮乏,退屯巴东。
夏,五月,蜀人张育、杨光起兵击秦,有众二万,遣使来请兵
东晋益州刺史竺瑶、威远将军桓石虔帅众三万攻占垫江,秦将姚苌兵败,退屯五城。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五》
巴西人赵宝起兵凉州,自称晋西蛮校尉,巴郡太守。
癸未,使右将军毛虎生帅众三万击巴中,以救魏兴。前锋督护赵福等至巴西,为秦将张绍等所败,亡七千余人。虎生退屯巴东。蜀人李乌聚众一二万,围 成都以应虎生,秦王坚使破虏将军吕光击灭之。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
西晋取蜀后,“蜀人服化,无携贰之心”,前秦取蜀后,蜀人叛乱接二连三,还要应付东晋的攻击,前秦于373年取蜀地,到382年才能“密具舟师”,试图仿王濬伐吴旧事。
秦王坚以谏议大夫裴元略为巴西、梓潼二郡太守,使密具舟师。——《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
夏,五月,桓冲帅众十万伐秦,攻襄阳;遣前将军刘波等攻沔北诸城;辅国将军杨亮攻蜀,拔五城,进攻涪城。——《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七》
淝水之战发生于383年,382年裴元略才开始在蜀地密具舟师,期间桓冲还以十万人伐秦,攻蜀五城。前秦在长江上游地区根本没有时间来建立一支强力的水军,要知道王濬当年可是“作船七年”,所统八万”。
九月,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资治通鉴·晋纪》
十一月前秦就在淝水之战中失败,而王濬灭吴仅仅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而前秦这支水军自此再无记载,说明这支部队顺江而下的过程中根本没有对东晋造成任何打击。前秦在长江上游的攻势彻底失败。
在西晋灭吴之战中,在长江中游对荆州地区发动攻击的杜预可以说是灭吴的最大功臣之一
预以太康元年正月,陈兵于江陵,遣参军樊显、尹林、邓圭、襄阳太守周奇等率众循江西上,授以节度,旬日之间,累克城邑,皆如预策焉。又遣牙门管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吴都督孙歆震恐,与伍延书曰:“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吴之男女降者者万余口,旨、巢等伏兵乐乡城外。歆遣军出距王浚,大败而还。旨等发伏兵,随歆军而入,歆不觉,直至帐下,虏歆而还。故军中为之谣曰:“以计代战一当万。”于是进逼江陵。吴督将伍延伪请降而列兵登陴,预攻克之。既平上流,于是沅湘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凡所斩及生获吴都督、监军十四,牙门、郡守百二十余人。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赴者如归矣。——《晋书·杜预传》
杜预在荆州地区的攻略,接应了从益州顺流而下的王濬水军,并且南下攻占广交二州,扫清了后方的威胁,在灭吴之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前秦则完全放弃了对长江中游地区的攻略,绕开荆州,将全部兵力集中于长江下游地区,这样一来,失败也是可以预见的。
第三,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
王猛是真正高明的政治家,能够直击问题的关键点,内部的民族问题严格来讲算不得淝水之战失利的主要原因,但姚苌慕容垂等人在战争中保存实力,按兵不动,见死不救的行为,也必须为这场战争的惨败负责。而在淝水之战后,这些人马上起兵叛乱,复辟建国的行为则是前秦灭亡的重要原因。
至于前秦的民族政策就是更加复杂的内容了,在这里就不再论述了。
总而言之,前秦在淝水之战的失败完全是必然的结局,形势上,前秦发动不义之战,军民疲惫,内部隐患重重,新占领的地区也没有很好的消化,战略上选择了从来没有人成功过的进攻路线;而东晋方面君臣和睦,上下一心,在战略上对上游的益州梁州进行打击骚扰,对中游的荆州地区重兵布防,在决战开始之前就已经拥有了巨大优势,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说一点,在淝水之战中起到最重要的作用的绝非北府兵,而是桓冲的荆州兵,所以才有“谈者以为此死,贤于让扬之荆。”
匿名回答于2019-07-05 06:35:12
匿名回答于2019-07-05 18:57:36
前秦虽然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但是内部的整合并不是那么容易,不是短短七年时间就能完成的。尤其是当时作乱已为常态,各方势力虽然臣服,但心怀鬼胎的大有人在,因此根基并不稳固,以至于淝水之战战败之后,各方隐藏势力立即显现,给前秦再补一刀,使得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因一场攻击战失败而亡国,这显得很诡异,却是前秦内部没有整合好的一个有力的佐证。
另一方面,看苻坚为淝水之战而进行的兵力部署,可以看出来他是打算效仿当年西晋灭东吴的模式,西线水师出巴蜀沿长江东进,中线由襄阳南下,东线江淮之间开辟战场。巴蜀和襄阳已经被前秦拿下,因此这个模式成功的前提,就是荆州这个战略要地必须拿下。
荆襄和两淮是东晋立国之本,比之两淮对东晋的重要性,荆襄更胜一筹,乃东晋的命门所在。巴蜀之军若要东出,荆州是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而襄阳又是荆州的命脉,可水陆并进下江汉平原。荆襄屏护江汉上游,一旦丢失,则东晋再无险可依。
顾祖禹曾说过“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诸葛孔明也曾对刘备说过“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也”,足可见荆襄之重要。荆襄若丢,武昌不保,东南必将不存。因此,东晋在荆州部署重兵,桓冲率10万大军坐镇荆州,而东线两淮却只有8万,可见东晋对荆州的重视非同一般。
苻坚虽然拿下了襄阳,但是并未夺取荆州。若能先把攻击重点放在荆州,集中兵力由巴蜀、襄阳而出,一举拿下荆州,然后顺流而下包夹东晋两淮之兵,则天下可定。
二、苻坚为人太仁慈
北方各种势力虽然臣服前秦,但是其贵族(如姚苌、慕容垂、慕容冲之流)并未被清除。这一点王猛看得非常清楚,曾一再叮嘱让苻坚除掉他们以绝后患,但由于苻坚的宽厚仁慈,妄图以德服人,结果吃了大亏。
淝水之战前,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兵败被俘降秦,苻坚给了他足够的信任,结果在淝水之战中又反水了。苻坚派他作为招降使者的,他却将秦军虚实告知东晋,在淝水之战开打的时候又阵前倒戈,扰乱军心,成为导致淝水之战苻坚大败的最关键一人。
而姚苌、慕容垂之流则更是包藏祸心,一开始众朝臣都反对苻坚伐晋,而他们却极尽怂恿之能。他们都是后来开创一方霸业的人物,朝臣都能看出利害来,他们绝不可能看不出,唯一的解释就是别有用心。而真正到了开战的时候,他们的表现却又让人起疑,姚苌和慕容垂一个率巴蜀水师沿江而下,一个从襄阳而下,他们的对手是只有10万兵力镇守荆州的桓冲,但是此二人的行动却迟迟不见大的进展,使得苻坚全盘计划落空。
而淝水之战战败之后,此二人立刻就活跃起来了,姚苌建立后秦,并残忍杀死苻坚。慕容垂在战后人马无损,第二年就起兵反秦,建立后燕。
三、苻坚太理想主义
苻坚有绝对优势兵力却派朱序去招降,结果反受其害。虽然想减少杀戮和生灵涂炭,不战而曲人之兵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无疑太过于理想化。以为自己百万大军就能把人吓住了,殊不知谈判只能作为战争的后续,只有真刀真枪干过以后的谈判才会有效果。上来就想让人投降,这能吗?
四、前秦战术失败
淝水之战时,秦军本来驻守淝河西岸,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拒河以守,东晋无论如何是很难攻不过来的,等所有大军到齐,晋军只有挨揍的份。本来东晋自己提出决战,是要强渡淝水的,但临阵却要求苻坚大军后撤,空出决战场地。
这种无理的要求,苻坚竟然答应了,其理由是半渡而击,看起来是不错,但是却一步步掉进了晋军所设的陷阱里,让晋军有机可乘。因为晋军根本就没有打算全渡,也没打算光明正大的来对决。兵不厌诈嘛!只有傻子才会在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时候,去和你正面对决。为何苻坚这么容易就相信了呢?结果被东晋8000渡河先锋,给冲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纵观整个淝水之战,即使不考虑荆州方面,但就淝水战场而言,拥有优势兵力的苻坚本也是有很大赢面的,正是因为有诸多原因却败得稀里糊涂,东晋也是胜得侥幸。
匿名回答于2019-07-10 05: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