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1910年清朝财政收入?


纵观中国历史,每到了王朝末期,由于土地兼并和官僚集团的膨胀,基本避免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导致官民对立,思想混乱,而中央政府为了应对这些危机,不得不加强区社会各方的控制,乱加赋税,乱发纸钞。这更加进一步加剧了矛盾,从而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而中国有一个朝代,政府财政长期保持盈余,民间经济保持繁荣,而直到王朝的最后几年,王朝的收入依然很稳定。这个朝代就是清朝。

清朝的财政政策继承自明朝的一条鞭法,只针对土地收银子,同时又在明朝的基础上进行了三大改革:永不加赋,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这个问题以后的文章中会详细介绍。这三大制度的改革让清朝的财政制度保持了高效和节制,并保证了政府的财政充裕。


和其它朝代一样,清朝到了中期也出现过财政危机,嘉庆年间,因为镇压白莲教起义清政府财务出现了赤字,但是清朝却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和其它朝代有所不同。原因是清朝多了这项收入:关税。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外贸易额出现了巨额增长,海外贸易的增长带来了两个好处,最直接的一个就是关税的增加,随着海关的设置,海关关税稳步增长,并成为财政收入的大宗,最后甚至超过了以往封建王朝赖以生存的收入:土地税!咸丰末年,海关关税是490万余,到了同治末年就增加至1140万余,光绪末年大岛3290万余,而到了宣统末年达到了3617万余。


另一个好处是随着海外贸易的增加,中国民族工商业也逐步活跃,政府所收取的商业税也是水涨船高。


靠着关税和商业税的增长,清政府居然挺过了最艰难的三次内乱:太平天国内乱,捻军内乱和同治回乱。从数据上看,光是镇压太平天国的费用就花了4亿3289万两,相当于清政府十年的财政收入,这样的规模放到以前,必然会引起全面的崩溃,但是清政府禁受住了考验。


随着政府收入大宗的转变,政府变得不再依赖农业税收,三大乱导致农业遭到破坏,清政府没有走之前政府的老路,增加农民负担,如明朝末期征收的辽饷。甚至在极端年份,没有收取农业税。这大大降低了人民负担。


我们来看1910年清政府 的财政数据,财政收入,2亿9696万余,财政支出2亿9823万余,这基本保持了平衡,这在之前朝代是无法想象的。

匿名回答于2021-07-17 00:04:54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