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排水管道一样是排水系统的基本配置,尾部多连接古河道或者自然河系。一种是在排居址的生活用水时,入水曰会与管道相连,或者排洪时多与散水相连,比如周原遗化、新郑郑韩故城和楚都纪南城都有这种方式,其中郑韩故城还有专口排道路积水的路沟,比较先进。另一种就是设置在城墙下、上有盖板、前端连接城内古河道的暗沟,比如燕都琉璃河和齐都临溜城,后者更具备15石彻涵道,技术水平令人惊叹。这种利用天然材料烦筑的暗沟,是周代排水系统发展的突破。
东周时期多采用石硕,应是继承商代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的石彻排水暗渠而来,但在设施和规模上有了一定的改进,数量増多,用处更广,附属设施也相应出现。在东周,很多城址会利用自然河系给水、排水和调蓄,在排水设备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人们也是抱着这样的做法,才造就了唐宋直至明清城市那更加气势恢宏、技术水平空前的排水系统。
2、散水
是为了保护墙基,减轻雨水的侵蚀,在外墙四周将地面做成向外倾斜的坡面,便及时将雨水排走,散水在现今依旧普遍使用。周代城址发现的散水无例外都是位于宫殿和大型居址周围,在西周早中期,普遍使用卵石铺设散水,或者用烧烤过的硬化上,及至战国时期,止质散水已不见使用,除天然的卵石外,砖瓦这些陶质材料开始应用到散水中。像西周周原的凤维和召陈遗址分别发现了卵石和硬化±结构的散水,位于建筑基址的台沿外,排出建筑物周围的积水。
匿名回答于2021-09-24 09:02:41
目前发现的距今最早的排水系统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观音寺镇的唐户村,称为新郑唐户遗址。这个处于9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原始村落,拥有一条完整的绕房排水系统。而在建筑史上,给排水系统能称得上范例的,汉长安城算其中之一。
汉都长安早期一直在渭河南岸发展,保证了都城居民和宫廷的充足水源。关东是一块富饶之地。汉武帝时大规模扩建宫殿和都城,这使得旧有水源已不能满足城市需求。
于是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开始修建昆明池供水工程。昆明池上源引渭河支流沣水和洨水,北与镐池相通,其下源纳水。昆明池周长达20多公里,主要功能是蓄水。其下有揭水陂可以控制和调节入城水量。水渠入城后在未央宫西边设仓池,这是控制宫城区来水量的枢纽。昆明池出城后称漕渠,开凿于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是一条东连渭河的人工运河。
有运河沟通渭河和黄河,江南的物产可以通过水路源源运入都城。通过城市水利工程,形成了可供控制调节,具备供水、泄洪、漕运和美化环境的水利体系。人工形成的水体进入都城,使城市市政功能进一步加强,城市质量得以优化。汉代比前代更全面地将水的环境功能运用到城市建设上,对以后宫城规划和营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俗话说,“先有大板井,后有临安城”。可见水井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居民都是靠井水维持日常生活。官方也对水井的规格、开采、维护做出了具体规定,可见水井对国家的重要性。在井口处修建亭子,井口边立碑注说,修建龙王庙等,无一不说明中国古代居民对水的重视。
而排水系统,故宫则是一个优秀典型。紫禁城中,内有金水河,外有护城河,一共有1142个用来排水的螭首,每当下雨时,可以欣赏到千龙吐珠的胜景。故宫里的各个庭院内的明沟和暗沟的水流入纵横交织的沟道的支线和干线,最后全部流入内金水河,顺河排出宫去。历史记载,不管下多大的雨,宫内从没有雨水阻塞的现象。 2012年7月21日,北京那场暴雨就让人们见识了这个已经有600年历史的排水系统的能力。这些排水设施,能使宫内90多个院落、72万平方米的雨水通畅排出。
有时,一座城市的发展,不仅仅在于高楼崛起,安全不仅仅在于铜墙铁壁,深埋地下的那些细枝末节可能才是一座城市的根基。
匿名回答于2021-09-24 09:04:33
与现代城市管理者动辄向水面要土地,填河修路、填湖建房不同,古代城市管理者更多侧重于充分利用天然河流、湖泊和洼地,同时规划并开挖许多人工沟渠、湖池,共同组成发达的水系。
匿名回答于2021-09-24 09: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