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广韵】【集韵】【正韵】同与。【说文】赐予也。一勺爲与。【六书正譌】寡则均,故从一勺。【广韵】弋诸切【正韵】弋渚切【集韵】【韵会】演女切,音予。【说文】党与也。【战国策】是君以合齐与强楚。【注】与,党与也。【管子·八观篇】请谒得于上,则党与成于下。
又【广韵】善也。【礼·礼运】诸侯以礼相与。
又【增韵】及也。【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隂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许也,从也。【论语】吾与点也。【管子·形势解】鬼神助之,天地与之。
又待也。【论语】岁不我与。
又【博雅】如也。【前汉·韩信传】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注】师古曰:与,如也。【司马相如·子虚赋】楚王之猎,孰与寡人。
又施予也。【礼·曲礼】与人者,不问其所欲。【周礼·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与。【注】与,谓予人物也。
又助也。【战国策】吾将深入吴军,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与大心者也。【注】与,犹助也。
又类也。【周语】夫礼之立,成者爲饫,昭明大节而已,少曲与焉。【注】与,类也,威仪少比类也。
又以也。【诗·召南】之子归,不我与。【朱注】与,犹以也,以谓挟己而偕行也。
又和也。【战国策】内不与,外敌不可拒。【注】犹乱,与犹和也。
又用也。【诗·唐风】人之爲言,苟亦无与。【传】无与,弗用也。
又数也。【礼·曲礼】生与来日。【注】与,犹数也。
又语辞。【礼·表记】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
又容与,闲适貌。【庄子·人閒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注】以求从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史记·司马相如传】楚王乃弭节,裴回翱翔容与。【注】索隐曰:言自得。
又【正字通】大与,官名,主爵禄之官。
又不与,国名。【山海经】有不与之国,烈姓黍食。
又姓。
又【广韵】羊洳切【集韵】【韵会】【正韵】羊茹切,音豫。参与也。【正韵】干也。【中庸】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周礼·冬官考工记】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又县名。【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以中涓从,将击胡陵方与。【注】索隐曰:地理志,二县皆属山阳。正义曰:与,音预。
又【正字通】疑虑未决也。通作豫。【前汉·昌邑王传】杨敞犹与无决。
又【陈汤传】士卒犹与。通作豫。
又【集韵】【韵会】羊诸切【正韵】云俱切,音余。语辞。【论语】其爲仁之本与。【礼·檀弓】曾子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疏】微,无也。与,语助。
又【诗·小雅】我黍与与,我稷翼翼。【笺】与与,翼翼,蕃庑貌。
又【论语】与与如也。【注】威仪中适貌。
又舒也。【前汉·礼乐志】朱明盛长,旉与万物。【注】师古曰:敷与,言开舒也。与,弋于反。
又人名。【书·舜典】垂拜稽首,让于殳斨暨伯与。【传】殳斨,伯与,二臣名。【释文】与,音馀。
又山名。同舆。【山海经】敦与之山。【注】按名胜志作敦舆山。【又】苦山之首,曰休与之山。【注】与或作舆。
又【集韵】倚亥切,音欸。与也。按说文与训赐予也,一勺爲与。与训党与也。今俗与字通作与。
说文解字
赐予也。一勺爲与。此与与同。余吕切文二。
说文解字注
赐予也。赐,予也。予,推予歬人也。一勺爲与。下从勺。一者,推而予之。余吕切。五部。此与予同意。大徐作此与与同,小徐作此卽与同。惟小徐袪妄内作与予皆同,近是。
今正。以一推勺,犹以亅推予也,故曰同意。与,攩与也。从舁。义取举,不同与也。今俗以与代与,与行而与废矣。
匿名回答于2021-12-04 04:50:37
读yǔ ,意思有
1. 和,跟
2. 给
3. 交往,友好
4.比较连词,常跟“不如”、“宁可”连用。
5. 赞助,赞许
读yù,意思有
参加
读 yú,意思有
1. 同“欤”
与在文言文中作动词:赐与
1.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2.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3.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与在文言文中作名词:
1.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2.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东汉·许慎《史记》
3.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4.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与在文言文中作介词:跟、和、及
1.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2.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3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在文言文中作助词:和、同
1.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2.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3.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4.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匿名回答于2022-10-27 1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