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察使是正三品官员,受巡抚衙门领导。
主管一省的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检察院,司法局。匿名回答于2019-12-28 01:19:35
按察使演变及职责
官名。唐初仿汉刺史制设立,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分置十道按察使,成为常设官员。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改称采访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称观察处置使。实为各州刺史的上级,权力仅次于节度使,凡有节度使之处亦兼带观察处置使衔。有先斩后奏的权利,所以实际上是各州刺史头上的“太上皇”。
匿名回答于2021-11-12 01:19:07
按察使最早设置于唐朝,唐朝的区划设置了新行政区“道”,为了更有效率的管理“道”,唐朝借此设置了按察使前往各道巡察,在之后的发展中,按察使的职能渐渐的偏向了刑罚的执掌。到了宋朝,按察使渐渐演化成了提点刑狱司,专门负责处理各地的案件,弹劾渎职的官员。而到了明朝,除了维持前代的基本制度不变之外,明朝新设了三司制度,此时,按察使已经演变出了一个新的称谓—提刑按察使司 。
清朝的按察使是正三品官员,他们每年除了能拿到奉银130两外,还能拿到8000两的养廉银子,是名副其实的“肥缺”。而在其职责上,按察使的职责主要有四点:一、在三年一考的乡试中,充当监考官监考乡试。二、负责所辖全省的驿站邮寄传递事务,维持清朝公文传递的顺畅和效率。三、在每五年一次的“大计”中,负责外官的考察,担任考察管。四、负责处理全省的刑名案件,勘对供词状纸,管理犯人,和本身布政使共同处理重大案件并上报,在秋后会审中担任主稿官。
按察使是一个省的重要职位,在古代,按察使便是天秤的执掌人,好坏公平,均在其一念之间,如果能够秉公处理,就是流传后世的“包青天”,反之,则会成为遗臭万年的“秦桧”。
匿名回答于2021-11-15 04:4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