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汉朝最强统帅?

汉武帝时期将星璀璨,无数热血男儿投身军旅,抗击匈奴开疆拓土,为保卫国家安全,开创帝国盛世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在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诸多将领中,唯有卫青一人被汉武帝封为“大司马大将军”,整个西汉2个世纪,只有卫青、霍光、王凤、王商4人被授予“大司马大将军”称号。

匿名回答于2021-04-19 00:20:50


华夏有幸!我们不仅创造了锦绣华彩般的文明,给人类留下了瑰丽的诗篇和宏大的思想。同时,在武功方面,我们从来不缺天才、伟大的军事家和统帅!


而在浩若繁星的统帅之中,卫青,应该是最明亮的几颗之一!历史上,武功赫赫的统帅不少,但综合素质像卫青如此全面的军事统帅,可以用寥若晨星来形容了。


翻开历史书籍,功高震主者,有之!以功骄上者,有之!因功妄为者,有之!功大不仁者,有之!知兵疏政者,有之!能打欠谋者,有之!多谋不决者,有之!而卫青,就是那个几乎没有缺点、没有短板的伟大统帅。


如果军功就是看你杀人多寡而论,卫青肯定排不上号!如果军功以战略目标论,卫青当为华夏军功数一数二的统帅级人物(可与彭老总并驾而行)。


以下,我试着从几个维度来论证,为什么说卫青是大汉的荣耀,是西汉最伟大的军事统帅。


一、天生的军事统帅


青年卫青,已显露军事天才


卫青的出身骑奴,早年身世坎坷。应该说,少年时代,卫青没有接受过系统、良好的文化和军事训练和教育。


武帝初年,卫青在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家做骑奴,负责公主府上马匹的饲养和车驾的驾驭。也就是说,卫青通马性、善识马、善御驾、剑术高。后随其姐卫子夫入宫,替汉武帝在上林苑养马。


武帝初年,窦太后执秉朝政,武帝无聊,便经常带领一群鲜衣怒马的侍从到上林苑去跑马游猎,并借以练习军事战法。有一次,韩嫣偷偷带来一匹军马,佯装成野马,让武帝给射杀了。就在众人高呼皇帝陛下武艺非凡、骑射精湛之时,卫青突然冲到倒毙于地的马前,发现被射杀的是自己饲养的一匹军马,痛哭不已。还说出可能是自己心中积郁已久的一席话:“汉朝没有希望了,汉朝人不心痛自己的女人,拿女人和亲换取短暂的和平。汉朝人不爱惜自己的战马,是以总是吃败仗。”这些话,深深刺痛了年轻的武帝的心。


一方面,武帝自己的同胞姐姐早年远嫁漠北和亲,这是王太后和武帝心中一道无法抚平的伤痕。另外,刘彻自小心高气傲,继位后,总想要一展帝王的雄才伟略,北逐匈奴,东击闽越,南并百越,西通西域。


自此,武帝将卫青带在身边,一同在上林苑围猎,学习大迂回、大穿插、大分割、大突击的骑兵战法。在这个过程中,武帝发现,卫青不仅武功高强,善御战马,而且军事素养高超,简直是天才的将领。于是,有了一机会,刘彻决心用这个机会,考校一下卫青作为将领的实战才能。同时也是测试一下,自己作为天子,在未得虎符的条件下,是否能调动地方驻军,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这个机会,就是来自于南越国王的一封求救信。


二、胆大心细,沉毅果决


公元前135年,闽越王骆郢进攻南越国。南越王赵胡遵守与汉朝的约定,没有擅自发兵迎敌,二是向汉朝上书告急。当时并无军权的刘彻,派卫青和严助持节出使会稽郡,以调动会稽郡两万兵马,出击闽越国。


卫青和严助达到会稽郡后,宣布了皇帝的旨意和代表皇权的节符。但郡司马以太祖有约:无虎符不得调动一兵一卒为理由,不肯奉天子诏书。


此时的卫青,表现出了作为前线统帅的决断力,他遽然斩杀郡司马,以震慑军中诸将领。同时,此次不算很大的一次对外战争,充分显示了卫青异于常人的军事天才。


当时的会稽郡守和同为钦差的严助,以及军中的主要将领,都建议直接出兵南越国。但卫青认为,区区两万兵马直取南越国,势必与闽越国的军队硬碰硬。而闽越国在前线的总兵力不下十万,没有多少胜算。


在卫青的坚持下,两万兵马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兵锋直取当时闽越国的国都。得到汉军入境闵越,直取国都信息的闽越王骆郢,匆忙从前线调回兵马,以阻击汉军。而此时的南越国,也得到汉军直取闽越的消息,率领其南越国兵马,追击闵越军队。闵越军大败,汉军继续东进。此时闽越国内部出现了分裂,骆郢的弟弟干掉了骆郢,并上表请罪。


此次发兵闽越国的过程,充分展示了卫青的军事才能和当机立断的统帅素质。


1、如果卫青没有果断斩杀会稽郡司马,就无法调动会稽郡的两万兵马,就会坐失良机,南越国就有被闽越国吞并的风险。而一旦闽越国完成了对南越国的军事行动,再想以两万兵马,击败闽越国,几乎没有可能。而且,会多死多少人,才能平定帝国东南的外患?


2、如果卫青不采取“围魏救赵”的军事谋略,而是直接出兵南越国,企图在南越闽越两国的军事一线,击败十几万强大的闽越国军队,可能性也不大。而且,战争还可能变成持久战。鉴于武帝尚未取得军事权,战争继续打下去,汉朝还能持续发兵支援南越国前线吗?即使武帝能说服太皇太后,同意调兵,那武帝还有未经太皇太后同意,擅自调兵、擅自发动对外战争的过错,朝廷和皇室,会给武帝、卫青、严助什么处罚?


从这个战例上,从我们可以看出,卫青的表现和军事才能,大大出乎武帝的预料。一是临机决断,二是战争的打法,都体现了其军事统帅的才能和果敢。


三、功大不骄横,身贵愈谦和


雄才大略的军事统帅


与卫青的军事统帅才能相比,卫青身上更为人称道的,是他“有功不骄横,身贵更谦和”的古君子之风。


卫青五伐匈奴,第一战,打破了匈奴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此战的五路大军,只有卫青一路取得了胜利。虽然斩杀敌军不多,但汉武帝非常高兴,给了卫青许多赏赐,并封卫青为关内侯。


对于大肆封赏卫青,汉武帝给出解释是:打破了匈奴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其意义远大于胜利本身。而卫青本人对此的解释是:“陛下欲使大汉军中将领建功北境,我卫青只是被皇帝陛下拿来给大家做榜样的。”


随着卫青的军功越来越大,封长平侯、封大将军,加大司马衔。内有皇后太子,外有公主为妻,自己更是军功无匹。在外人看来,荣宠至极,显贵无双。但卫青时时刻刻谨慎持重,不曾敢有任何逾矩之行。


四、懂大政治的军事统帅


作为大汉的军事统帅,卫青在逐匈奴于漠北,建立巍巍军功的同时,具有高度的大局观。


在卫青看来,打仗打的是政治、打的是粮草、打的是国力、打的是老百姓的血汗。如果军事胜了,而政治上失分,宁可不打。相反,如果政治上有利,军事上可能有挑战,则应创造有利条件也要打。


也正是因为卫青的大局观,武帝一度很生气。说大将军地位高了,功劳也大了,不敢打大仗了,不敢冒险了。你一个武将,想那么多军事之外的事干什么?并故意在众人面前夸赞霍去病说:“去病就没那么多想法,按照朕的方略,打好仗就是了!”因为这个事,卫青被武帝冷落了好一阵子。


五、不动如山,动若疾矢


最能体现卫青军事才能和思想的,要数第五次北伐匈奴的“漠北决战”了。


为了围歼单于主力,这场汉匈对决的大战,从元狩三年(前120年)到元狩6年(前117年),期间经历了漠南会战、定襄之战等大大小小几十场战役。


通过长时间的兵马调动,佯攻实战,直至于元狩6年,卫青的大军对匈奴单于的大军实现了合围。在双方最后对决的时刻,卫青隐藏的4万主力,一天之内,围歼了单于全部8万的主力。


这一战堪至中外古今的超经典战例。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从规模上说,这是一场前无古人的战争,汉匈两国几乎出动了己方所有兵力。虽然最后的决战中,双方共投入兵力不过十二三万,但为了这场决战,匈奴方面动用了全部近40万的骑兵。而汉朝方面,动用的总兵力达到了50万之众。如果加上后勤补给征力的劳役,则动员人力有百万之巨!


其次、战役的时间跨度长。一场战役时间跨度长三年,在此期间,双方兵力频烦调动,发动攻击,真假莫测。其目的,犹如运子布局,将对方的“老将”,套入己方的圈套之中。


第三、战略意义深远。此战之后,匈奴被割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附汉朝,自此逐渐融入了汉族之中。北匈奴退居漠北,对汉朝已构不成大的威胁。并最后于东汉时期北走西伯利亚,西进欧洲,并顺带导致灭了“强大的”罗马帝国。


六、功高招嫉,心忧苍生


为天下苍生为念的大军事家


漠北决战后,在汉武帝为卫青霍去病举办的庆功宴上,反对连年征战的一部分文官,借着酒劲,面刺卫青之功,已高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并称,希望大将军今后再无武功可立,百姓有生机之望。这帮文官呢,不敢劝谏汉武帝,就拿着为人老实的卫青来说事,也是用心良苦了。


作为大汉的军事统帅,文官们忧心的民生问题,卫青岂能不知?他虽然也劝谏武帝用兵应考虑国家的承受力,但在内外形势权衡之后,他还是坚决奉行武帝的方略。因此,第五次漠北决战,不仅汉只有武帝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卫青为此更是筹划了多年。在权衡国家承受力、敌我战略形势、眼前和长远的利弊得失之后,决定打这一次大仗!


正如“抗美援朝”之前,毛主席问彭老总,中国应不应该出兵朝鲜时,彭总当时的回答是这样的:出兵,眼前会吃力,不出兵,将来美国陈兵东北边境,国家还怎么有精力专心搞建设?现在出兵,无非是相当于中国解放晚几年。打!打完了,踏踏实实搞建设!


什么是大局观?这就是大局观!什么是战略眼光?这就是战略眼光太。在不能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避战就是招祸!全力、彻底击败你的敌人,就是最大的善!


七、斯人远去,其德如馨


公元前106年,卫青病逝。武帝悲痛不能自已,辍朝数日。


很多人认为,大汉第一统帅,当是韩信。也有人更推崇霍去病。


在我看来,当得起大汉第一统帅的,只有卫青。卫青不仅军事素养全面,更难得的是,卫青从来不把战争单纯地视为军事问题,而是与政治、与民生、与天下大局联系在一起看。这是许多军事统帅所不具备的政治家的素养。从第一次与严助出使会稽郡时,后来有人问卫青,为什么在那个时候,周围都是郡司马的部将,敢于当场斩杀郡司马?卫青的回答,体现了他的战略眼光。他说:如果当时不当机立断,出兵闽越国,就很难实现皇上的战略意门冬。如果我们在前方迟迟不能解决南越国的危局,时间一长,朝廷必然知道皇帝的用兵之举,届时太皇太后出面再阻止,陛下出兵救援南越国的战略,就不能实现。而且会影响陛下与朝廷的关系。


我之所以推崇卫青,除了卫青的军事能力卓拔超群之外,更重要,他还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位统帅中原兵马,从国家和战略层面彻底击败北方强大游牧民族的军事统帅。当然,他身上的谦逊、温良的古君子之风,也令我无限神往!

匿名回答于2021-04-19 05:35:20


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军事制度继承秦制,又有了新发展。主要分为西汉军制和东汉军制。汉军分为京师兵和地方部队,京师兵分为北军和南军。

北军是汉军的精锐部队,长官是中垒校尉(东汉为北军中候),其下是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北军士兵又称屯兵。

南军为守卫皇宫的部队,长官为卫尉,其下主兵的有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左右都候等,另有宫掖门司马七人主管宫门守卫。南军士兵又称卫士。

首都长安另有守城部队由城门校尉统领。长安还有非正规军:执金吾率领的缇骑,负责治安。虎贲中郎将下辖左右仆射、左右陛长率领虎贲郎,羽林中郎将下辖羽林监,和骑都尉一起统领羽林骑,虎贲和羽林都是皇帝的卫队。光禄勋(郎中令)下辖五官左右三个中郎将管理三署郎,三署郎在汉初曾组成郎中骑是主力的骑兵部队,但后来三署郎成为仪仗队和候补官员的训练班。

地方部队,各郡由都尉率领,边郡的边防军由长史率领,各王国由中尉率领,县和侯国由尉率领,边县另有障塞尉。

战争期间派出由将军率领的临时编组的作战部队。将军下有长史、司马辅助,部队分若干部,部由部校尉和军司马率领,部下设曲,曲由军候率领,五百人一曲,曲下有屯设屯长,五十人一屯。 (据《汉官六种》《汉书》《后汉书》等)

匿名回答于2021-04-19 22:30:00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