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叫“庠”。高一级的大学叫“上庠”,低一级的小学叫“下庠”。
到了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把学校又分成了四个等级,按级别叫做:“学”、“东序”、“西序”、“校”。
到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66年)时,又把这四种学校的名字给为:“学”、“右学”、“左学”、“序”。后来的朝代还有在王府里设立的学校,叫“辟雍”、“成均”等。
到汉代(公元206年——公元23年),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下面分别称做“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再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汉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比较昌盛的时期,也是儒家盛行的时期,汉武帝时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中国主流治国理政思想。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其中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系私塾性质,相当于小学程度。
太学
到离现在最近的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国子监”已经不是学校的性质了;成为国家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而这时候一般的学校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
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不但明确了整个学校教育制度,还规定了各级学校的课程。《奏定学堂章程》里公布的小学课程是中国第一套正式的小学课程。
春秋战国之前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之说。之前的教育都是学在官府,学校由国家创办所授也都是治国理政礼乐之学。所有的普通老百姓是不能够接受教育,也没有渠道接受正规教育的。只有家世至少是大夫阶层的贵族身份才有接受教育的渠道。我们伟大的儒家圣人孔子师无常师,起初也是因父亲叔梁纥立过两次军功曾任鲁国陬邑大夫接受官府教育。他也不仅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我国办立私学的鼻祖,孔子杏坛讲学所授之人多是贫苦的人民,教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匿名回答于2021-09-24 02: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