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福建桑蚕业快速发展,浙股蚕务学堂又选聘浙江的技术员来指导,并将耿王庄原有的十几亩空地遍植来自浙江的毛桑,以供春夏秋各期养蚕所需。学堂所生产的蚕茧,全部由学生缫制成生丝,源源不断地供给丝织商人。
1905年,许应骙又在福建农桑总局内设立粤股蚕务学堂一处,专教饲养粤蚕和培植粤桑的知识和技术。粤股蚕务学堂招选艺徒40名,半年毕业,选聘广东省精熟栽桑养蚕之人来闽充当教习、监工。学生毕业后,“届满按名给照,令其回家饲蚕,转相传授”。
1906年,闽浙总督崇善将浙股、粤股蚕务学堂合并,改名福建中等实业学堂,翌年改称福建官立中等蚕业学堂,归省提学使司管辖。之后,学校改良制度,设蚕业本科班(学制3年)、蚕业别科班(学制两年)。毕业学员除了留校担任教职员外,多数被派往福建各地充当蚕业指导员,也有考入上海合众蚕桑改良会当技术员的,还有到南京、镇江、苏州等地的蚕种厂任制种员的。
1912年后,福建官立中等蚕业学堂先后改名福建省立蚕业学校、福建省立甲种蚕业学校等,经历了从兴旺发达到逐渐衰落的过程。这期间,有几个阶段值得一提。
1917年,因为耿王庄校址改建为城南公园,福建省立甲种蚕业学校迁至福州南门城边街前省立商业学校所在地,修建新校舍。这时,校长林肇新在校内设乙种女子蚕业学校,添招新生数十人,增设学科,注重实习座缫、足蹈制丝等。这些技术本是女性所擅长,教学效果好,还弘扬了女性受教育的良好风气,受到广泛的赞誉。
1922年至1924年,是福建省立甲种蚕业学校的鼎盛时期。史料记载,1923年正月元宵节,在学校的组织下,福州城内举办了蚕丝提灯大会。福州西北乡几百名蚕农,提灯绕市游行,并编印劝办蚕桑歌曲,沿途高歌。学校又在校内举办蚕丝展览会,陈列本校及各乡茧丝标本,并展览养蚕、制丝、制种、蚕具制造等教学情况,为期3天,参观者超过两万人,可谓盛况空前。
1925年之后,受战争、蚕丝降价等因素影响,福州的蚕桑业逐渐走向衰落。
匿名回答于2022-06-23 11:3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