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水产养殖九大指标?

淡水养殖适宜范围为6.5~8.5

pH值(即酸碱度)是水质的重要指标。在养殖水体中,pH值十分直观地反映着水质的变化,比如藻类的活力、二氧化碳的存在状态等,都可以通过pH值的大小和日变化量来推断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pH值的日正常变化范围为1~2,若超出此范围,表明此水体有异常情况。通常pH值低于4.4,鱼类死亡率可达7%~20% ,低于4%以下,全部死亡;pH值高于10.4,死亡率可达20%~89% ,pH高于10.6时,可引起全部死亡

02

溶解氧

淡水养殖水体的溶氧量应保持在5mg/L以上,溶氧高于12mg/L,表明水中氧已过量,此时鱼虾易得气泡病。

水是水产养殖动物的生活环境,水中溶氧的多少直接影响到鱼、虾、蟹等水生动物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关系到养殖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此养殖生产过程中对溶氧的调控显得十分重要。

水体中的溶解氧的鱼类的生存和发育都有直接的影响,当溶氧低于1mg/L(mg/L)时,鱼就会浮头,如果不采取增氧措施就会使鱼窒息死亡,同时也给致病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而降低鱼的抗病能力引起鱼病;足够的溶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的化学反应,转化或降低有毒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含量,同时还可以提高饵料转化率对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

03

氨氮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氨氮浓度应小于0.2mg/L,氨氮含量超过2.00毫克/升(mg/l)时,鱼类会出现氨氮中毒症状。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标准中规定非离子氨氮含量应不超过0.02 mg/L,但在实际养殖环境中往往很难达到。非离子氨氮含量与pH值、水温、盐度密切相关,应注意总氨氮与非离子氨氮含量的换算。常见池塘养殖应控制在0.5mg/L以下。对虾养殖也如此,在对虾放苗的时候,很多养殖户往往只关注pH值是否超标,一般情况下都不测试氨氮。我不得不承认对虾放苗期,水质指标pH值的确非常重要,不过也不能忽略氨氮。

04

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的含量应控制在0.2mg/L以下。

亚硝酸盐,是氨转为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溶氧不足,也会提高亚硝酸盐的浓度。亚硝酸盐中毒一直是养殖过程中碰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往往给养殖户带来比较惨重的损失。选择有效措施来缓解和降低亚硝酸盐带来的危害。合理选择适用的方式方法。

05

硫化物(硫化氢)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硫化物浓度(以硫计)不超过0.2mg/L。

水体中硫化氢含量达0.1mg/L就可影响幼鱼的生存和生长,当达到0.3mg/L时可使鲤鱼全部死亡。在养殖特别是育苗生产中,水中硫化氢的浓度应严格控制在0.02mg/L以下。

当养殖水体硫化氢浓度过高时,下风处可闻到臭鸡蛋味,硫化氢可通过渗透于吸收进入鱼虾的组织与血液,是血红蛋白丧失结合氧分子的能力,导致鱼虾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06

余氯

水体中余氯的浓度应控制在0.02mg/L以下。

超过0.02mg/L时,对鱼虾粘膜和腮部产生腐蚀作用;水体中余氯浓度在0.1mg/L以上,就会对鱼虾蟹造成致命危害。

07

总碱度

水产养殖合适总碱度范围约在75-200mg/L之间。淡水或低盐度养殖对虾,总碱度要求大于75mg/L。海水养殖对虾,总碱度要求大于100mg/L,育苗总碱度要求大于120mg/L。

池水的总碱度太低,水的酸碱度(pH值)的日变化幅度大,清晨可能会偏低,午后可能会偏高。总碱度作用就是为了保证稳定的酸碱度(pH值),帮助虾(蟹)壳变硬。

水的酸碱度(pH值)稳定,则水中营养盐可利用性高,有利于浮游植物如藻类的稳定生长。

总碱度高,水中的重金属如铜、锌的毒性降低。在虾病流行季节或雨季,池水总碱度最好调高到120-150mg/L。

育苗用水的总碱度最好调高到120mg/L以上。

总碱度偏低时可使用白云石粉2亩/包,或使用小苏打10斤/亩,少量多次地调至到80-150mg/L为佳。

08

总硬度

大多数淡水鱼、温水鱼适宜的总硬度在50mg/L左右,海水养殖通常在80-120mg/L。

硬度与碱度关系密切,但他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以毫克升CaO的形式来表示时,总硬度值通常和碱度值相似,因为大多数在天然水体中,碱度的构成成分主要是钙、镁的碳酸盐。

通常来自碳酸盐的硬度被称为临时硬度—水煮后就沉淀;来自非碳酸盐的硬度—如硫酸盐、盐酸盐、硝酸盐及硅酸盐的硬度称为永久硬度,尽管它们在日常硬度中的比例很小,如果水体的硬度有永久硬度构成,那么,水体中的碱度就很低,如果水体碱度主要有碳酸盐的钠、钾构成,那么水体的硬度就很低。

1个德国度(CaO)=10mg/L=10ppm

09

总铁

根据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体中铁限量值为0.3mg/L。

匿名回答于2021-06-01 04:24:58


一、水温


对于不同的养殖鱼类,对于水温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我们在根据水温分类的时候,一般分为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三个基准温度。我国四大家鱼的适温范围在20-32度,罗非鱼为24-35度,虹鳟为12-18度,不同种类的鱼类对于水温的变化和感知也是不同的,适宜的水温变化对于鱼类来说可以起到积极的变化,可以加速幼体的发育速度,提高雌体的生殖能力,促进水体鱼虾蟹的生长。


但是温度变化太大,超过3度以后,鱼体的应激性加大,会出现焦躁不安,食欲废黜,生体机能紊乱等问题。所以要求我们在下苗的时候,需要适水下苗,减少因为温差带来的应激,另外放苗之后可以泼洒抗应激的产品,如VC、免疫增强产品等。


二、盐度


盐度对于鱼体的存活、代谢、摄食、生长发育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有些淡水鱼类能够耐受较大的盐度,最佳盐度可以增加机体的摄食以及增强机体的防疫机制。淡水鱼类的盐度一般在2-5,鲤鱼、鲫鱼在盐度为4的时候,生长速度最快,食蚊鱼在盐度为2时,生长速度最快,对于大多数淡水鱼类,2-3的盐度,是维持体内渗透压,维持机体代谢的最佳盐度。但是盐度过大,会导致鱼体生体机能紊乱,渗透压发生很大的变化,造成鱼类直接死亡。


对于盐度调节措施,海水类鱼类可以直接添加海水,淡水类需要盐度调节的,可以通过人工调配的方式,进行调节。


三、PH


在养殖水体中,一般将水体的酸碱度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强酸性(ph<5.0),弱酸性(ph5.0-6.5),中性水体(ph为6.5-8.0),弱碱性(ph为8.0-10),强碱性(ph>10.0)。养殖淡水中的ph一般为6.0-9.0,海水为8.0-8.5,鱼塘可以根据碳酸的一级与二级电离平衡、碳酸钙的溶解以及离子缓冲系统调节ph。


水体的ph改变以后,可以通过氢离子的渗透和吸收作用,是养殖鱼类的血液ph也会发生改变,破坏运输氧气的能力。Ph过高过低,直接会腐蚀鰓丝组织,造成鱼类呼吸障碍而死亡。降低ph会影响硝酸盐还原酶的活性,导致植物缺氮。Ph也会影响很多物质的存在方式和产生的毒性影响,例如氨氮、硫化氢等,由于ph的改变,会加大它们的毒性,从而毒害鱼类。


我们在调节池塘ph的时候,通常会使用酸类或者碱类进行调节。当水体呈酸性的时候,一公顷一米水深的池塘可以使用30kg的生石灰提高1个ph;当水体呈碱性时,使用醋酸、盐酸、有机酸调节,也可以使用明矾一公顷一米深的池塘用15kg;此外还可以通过生物制剂的调节和消除有机物、浮游动植物的调节等方式来调节ph。

四、溶氧


溶氧是水产养殖中最关键的指标。溶氧的高低可以影响鱼类的摄食、应激反应,从而能够直接影响鱼类的饵料系数,鱼类的发病情况,有毒物质的毒性影响,但是溶氧过饱和,也会容易引起气泡病。


池塘中的溶氧主要来源于藻类的光合作用以及空气中大气压强压进的溶氧,消耗氧气的主要因子有养殖动物、藻类、有机质、浮游动物等,所以在养殖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解决溶氧的来源问题,更要解决好溶氧的去处问题。


溶氧来源我们可以通过培养池塘有益藻类、合理使用增氧机、化学制剂等增加氧气;溶氧的消耗可以通过优化池塘藻类结构,培养有益藻类、分解池塘有机质、杀灭池塘有害浮游动物的方式降低溶氧被消耗。


五、氨氮


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残饵粪便、底泥释放、以及死亡的藻类等。在养殖过程中,氨氮也是影响养殖动物的重要理化指标之一。一般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氨氮的浓度不宜超过0.02mg/L,但是新开挖的池塘,一般要求必须有一定氨氮,如此水体才能肥起来。氨氮过高,鱼类会产生中毒现象,严重的直接会导致鱼类生理性缺氧而死亡。


为了防治养殖水体中氨氮超标,我们不仅仅要定期检测水质,还要及时清理池塘的残饵粪便,分解有机质,保证水体溶氧充足,而且培养池塘有益藻类,增加溶氧,促进池塘硝化作用的进行。


六、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硝化反硝化过程中以及植物体内被摄取的硝酸在硝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氨以及氨基酸过程的中间产物。在溶氧充足的情况下,亚硝酸盐会被硝化为硝酸盐。养殖水体中最好是不能测量到亚盐的存在。


在养殖池塘中,一旦氨氮=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受阻,亚硝酸盐就在水中积累,大量亚硝酸盐的存在会将鱼类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抑制血液的载氧能力,从而让养殖鱼类缺氧浮头,甚至中毒死亡。另外,亚硝酸盐过高还会影响鱼类的新陈代谢,免疫系统被迫害,抗病能力降低,养殖鱼类更容易受疾病的袭扰。


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池塘优质藻类,分解池塘有机质和残饵粪便,增加池塘溶氧水平。有研究表明,当溶解氧在5-6mg/L的时候,硝化速度随着溶氧的升高而加速;当ph在7.8-8.9之间的时候,硝化速度可以保持在90%。所以我们不仅仅在使用常规手段控制亚硝酸盐,也要通过调节ph、溶氧来控制亚盐。


七、硫化氢


还原性的硫化氢是在含硫化物在池塘底部缺氧的情况下,被微生物还原生成的。水体中的硫化氢毒性会随着ph、水温、溶氧的变化而变化。水温升高或者溶解氧降低,硫化氢毒性加强;ph增加,硫化氢会降低毒性。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浓度为>0.4mg/L,当然,在养殖水体中,硫化氢没有是最好的状态。


消除硫化氢的危害可以通过提升ph和水体中的溶氧,加强对于底部的管理,分解残饵粪便和有机质,避免使用硫酸铵,严重的时候可以使用一定量的铁剂,消除硫化氢的毒性。

匿名回答于2021-11-02 03:44:54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