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已臻成熟,无论书写还是刻印都相当精美,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为后代所推崇仿效。
从版式看,北宋刻本大都是白口,左右双栏或四周双栏,也有一些早期刻本采用四周单栏。南宋中叶开始流行黑口,多见于建本。版心中往往标出书名、卷次、页码及刻工姓名,有的还标出字数。官刻本卷末一般镌刻有校勘人衔名,坊刻本则多有书耳和牌记。
步骤2
宋代造纸技术较为发达,印刷用纸品类繁多,大致有竹纸和皮纸两类,建本多用竹纸,色黄而薄,时间长了还会变黑;浙本、川本多用皮约纸,即以桑树皮和楮树皮为原料制成的纸张,色白而厚,两面光洁。此外,不少地方还用麻纸印书。宋代刻本中还有用公文纸背面印书的,如黄丕烈《菱圃题跋》所记,《北山小集》用乾道六年簿籍印成,《芦川词》用收粮案牍印成。这种"公文纸本"流传较少,但较易鉴别。
匿名回答于2022-09-04 19:07:35
宋刻本从整体上看清朗整洁,跟元刻本墨色浓重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视觉效果差异很大。从版式上讲,前期多白口,四周单边;后期仍多白口,左右双边、上下单边,少数是四周双边。南宋中晚期刻书出现了细黑口。版心有鱼尾,上鱼尾上方象鼻处多镌本版大小字数,上下鱼尾之间多镌简化了的书名、卷次、页码,下鱼尾下方多镌刻刻工姓名、斋堂室名等。
步骤/方式2
有个比较通俗的说法,宋本一个整叶有多少行,一行就有多少字。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比例,不过一般出入不大。例如,宋刻群经中,监刻经注本是半叶八行,行十六字,浙东和蜀中刻注疏本行格相同。对后世颇有影响的是建刻十行十八字本群经注疏、南宋刻九行十八字本《南北朝七史》和杭州陈氏书籍铺刻十行十八字本唐人诗集。
步骤/方式3
耳题在版框左栏线外或右栏外,标明当叶的章节或要目,也称书耳或耳格。耳题多见于宋本,后世很少使用。
匿名回答于2022-09-30 2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