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的建议,烧了一些书,活埋了四百六十多个儒生。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焚书坑儒”事件。 秦朝的焚书坑儒,是大一统的结果,在当时有利于国家统一。
但也客观上为后来汉朝的独尊儒术制造了土壤。焚书坑儒不是单独对付“儒家”的,当时是百家争鸣时有十大家学派,儒家是十大家学派之一,而秦始皇的坑儒,“儒家”不过是其中之一。
匿名回答于2021-08-05 05:23:05
李斯字通古,是秦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生于约公元前284年,最终公元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之中,可以说是兔死狐烹。李斯生平为秦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后世的尊重。
匿名回答于2021-08-05 05:21:43
匿名回答于2021-08-05 05:28:05
首先,“焚书坑儒”其实是两件事情,“焚书”一件,“坑儒”一件。
“焚书”,很多人可能以为,秦始皇下令烧毁的是民间的一切书籍,其实不然,当时只是毁掉了除却农家、医学、墨家等这种具有实用性的书籍,毕竟这些对于百姓来说,远比那些之乎者也更加重要。但是,这件事情不可能没有起因,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焚书事件呢?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看似表面上的统一,实际上,六国王室仍旧存在于世上,他们无时不刻不在想着推翻秦朝恢复自己往日的荣光。毕竟,如果你作为一个国家的王公贵族,某一天自己的国家被另一个国家攻灭,你难道不恨,不会想要暗自积蓄实力,有朝一日复辟吗?所以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想要守护好这得来不易的统一,换做是谁,都不会希望有人趁机闹事。
事实证明,六国的确在积攒实力,大泽乡起义之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全数复国。秦国数代人,百余年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
秦始皇统一之后,力排众议,实行郡县制,时间已经有了八年。想想看,如果一项新制度让人们觉得不满,会在什么时候闹得最凶?当然是制度出台的时候,可是,郡县制在全国推行已经有了八年时间,如果算上从商鞅开始秦国就实行的县制,那就是一百三十多年,这个时候却忽然冒出来一个儒生淳于越,上书要求废除郡县制,恢复到以前的分封制,你难道认为这只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情吗?
淳于越的背后,必定是有着六国的某种力量在支撑,才让他有这样的胆子和底气。但是,建议推行郡县制的李斯,可不是什么容易对付的人,他此时官至丞相,背后还有真正有权力把郡县制推行下去的秦始皇,于是,两方必定会吵得不可开交。
聪明如秦始皇,能够完成统一霸业,自然也能看得透分封制的陈旧。他虽然没有经历过后世,但是我们却是知道的,汉高祖刘邦、晋武帝司马炎,都多多少少采用了分封制,之后呢,全都是战乱,尤其是司马炎,还差一点断送了汉族人的血脉,秦始皇看不到这些,但是他看得到周朝,秦国就是周朝的诸侯国,最后取而代之,他太明白分封制到底有什么可怕之处了。
李斯也明白,所以他提议,烧掉那些会干扰统一的古老陈旧的思想,禁止以私学来非议朝政。说实话,这些举措,换做是哪一个开国皇帝面对秦始皇的处境,都会这样想,只不过他们没有面对,而史书又是后世所写,谁会去替前朝说好话?而且,秦始皇焚毁的也只是民间藏书,官方藏书自然都还保留着。
回过头来,再说焚书,如果真的是把所有书籍全部焚毁,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上古典籍难道是外星来的?儒家思想仍旧是主流,现在的每一个读书人都是儒家弟子,不管是否承认。孔子是圣人,他的言论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仅凭这一点,已经足以说明,所谓的“焚书”是多么残暴的一件事的言论,本身就是非常不负责任,不看事实,不讲实际的话,实在是可笑。
鲁迅,近现代时期的著名文学家,现在的很多文人都对他十分尊敬,他对于焚书坑儒这件事情有自己的批判,在他的《华德焚书异同论》中有这样一段话:
德国的希特勒先生们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但是结果往往和英雄们的豫算不同。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却偏偏一部也不剩。
鲁迅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更何况,就算是《史记》,也只是提到了焚书,“坑儒”的真实性很低,也许只是因为秦始皇坑杀了一批因为自己没能完成秦始皇派出去的任务,四处诋毁秦始皇言论的方士。
所以,焚书是必然的,就和后世同样使用郡县制一样,都是必然发生的。至于是不是李斯的建议,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秦始皇自己有所判断,千古一帝的名头,绝不是白叫的。
匿名回答于2021-08-05 05:29:52
在秦始皇刚称帝不久后,丞相王绾便上书给秦始皇,目的是要秦始皇分封皇子。王绾认为,秦国刚刚吞并了六国,许多地方势力都还不稳定,加上秦国远在遥远的西方,东方六国中的燕、齐、荆距离秦国十分遥远,若是没有秦始皇信得过的人镇守在那边,一旦出了暴乱,再由秦始皇从中央调兵前往,恐怕会来不及。因此,王绾建议秦始皇应当分封一部分有作为的皇子到燕、齐、荆这些边远地区镇守。
当时的秦朝,虽说吞并了六国,可无论是生产力还是交通运输各种条件,都没能达到顾及边缘地区的程度,别说应对叛乱了,就算是有个天灾人祸,当政府得到消息后,再派人运送钱粮过去,恐怕也为时已晚了。
王绾的办法的确是良策,将国家分为多个中心,分封的皇子成为附近的小中心,一旦发生了叛乱或是灾祸,他们便可以和中央互为依靠,有力解决周边地区的问题。
秦始皇听后认为十分有道理,便召集群臣一同商议,可讨论的结果却是不分封。七年后,淳于越再次提出了分封的建议,他认为,周国能持续千年之久,离不开周武王分封周氏子孙的举措。
然而这一次,分封制依然被拒绝了。秦始皇非但不同意淳于越的提议,还推行了焚书坑书的政策认为以淳于越为代表的儒生以古非今。
秦始皇病逝后,二皇子胡亥趁机伙同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赐死了大皇子扶苏后自立为帝,成了秦二世。而仅仅三年,秦国便在胡亥手中灭亡了,若是当初秦始皇采取了王绾的建议,秦国便不会那么早灭亡了。
那么秦始皇究竟为何拒绝王绾的建议呢?
最早反对王绾的是李斯,李斯认为,周王虽分封了许多王室子弟,最初是赢得了天下太平,可时间一久,王世子弟之间的关系便愈发疏远,甚至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而现在,秦始皇已经统一了天下,有功的王公贵族也都得到了财富和官爵,因此完全没必要再进行分封。
后来反对淳于越的还是李斯,这时候李斯已经官至丞相,他直接指责淳于越并没有真心为秦始皇着想,而是借着夏商周三代讽刺秦始皇,并提出了焚书的建议,秦始皇也同意了。
那为何秦始皇总是听李斯的呢?李斯究竟有何魔力能将秦始皇洗脑?
其实并非是李斯有魔力,而是李斯懂得秦始皇的心。秦始皇是个十分自负的男人,他统一六国后便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太想毕其功于一役了,认为后代只需要享受他创造的成果就可以了,因此最后竟落得个亡国的下场。
匿名回答于2021-08-05 05:19:20
匿名回答于2021-08-05 05:3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