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育内容的变化。帝国时期的学制结构和共和后期一样,但教育内容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一,拉丁文取代希腊文占据主导地位;其二,教学形式主义严重、内容空洞。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教学与生活相脱离,实用学科减少。高等教育中原有的雄辨术教育不受重视,因为辨才和智慧不是帝国所需的品质,帝国需要的是安份守己的公民和唯命是从的官吏,这也是国家控制教育的主要原因。
3.大学萌芽的出现。公元75年,皇帝韦柏芗在罗马设立了一个大图书馆,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大学。大学教师的职称经过许多年的试行,最后由皇帝哈德良于公元125年确定,并且把教授职称在法律和文法学校推广。帝国时期各地有许多的法律学校,在法律教育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律学校的学习年限为4至5年,教育水平达到了大学的水准,它的私立性一直持续到公元5世纪。同时,帝国境内医学学校、建筑学校和机械学校也相继成立。不过,这些学校的教学一般采用的是“艺徒制”,即由学生向著名的实际工作者学习,教学注重实践。
4.教育呈现出宗教性。公元一世纪前后产生的基督教,在公元325年被君士坦丁皇帝主持的尼西亚宗教会议,宣布定为国教,成了罗马帝国统治人心的工具。教会为了宣传自己的教义并扩大影响,就不断扩大教会学校的数量。此举对罗马的世俗教育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力量,并使罗马世俗教育最终走向衰落。
匿名回答于2020-08-13 03:4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