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只是明初形势下,明太祖带有个人特点(如权力欲极强,猜疑心重,统治经验丰富,精力充沛等)所采取的措施。
作为制度,后代不具备这些特点的皇帝是没有能力,也不愿意照样执行的。
可是“祖训”又不便公开违背,在这种情况下,经过改造,内阁制度便逐渐形成,以一种新的形式起着限制君主独断专行的作用。 我们知道,明代内阁诸大学士,和以往宰相不同,在制度上始终没有监督六部、百司执行皇帝诏令之权。
直到明末崇祯年间,一些阁臣为推卸责任仍在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
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
匿名回答于2021-06-02 19:54:01
单纯从工作量上考虑,也让朱元璋每天需要批阅奏章两百余件,还有另外四百多件政务需要他去做。长此以往,不仅工作量难以完成,而且工作质量也难以保障。
《明史》记载:仅洪武十七年九月里,太祖自9月14日至21日。仅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疏共一千六百余件,合计三千事。最终这位开国皇帝,还是难以承受这样的工作量。于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促成了内阁的诞生。
匿名回答于2021-06-18 03: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