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都市的意义更似一种能量的聚合体,在全球版图上举足轻重、舍我其谁。从这个层面来看,中国未来的国际大都市只有可能从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中产生。
标准二:移民之城 国际大都市需要国际化人才,外国人的多少成为衡量城市国际化的重要可量化指标。关于国际大都市外籍人口的比例,存在着5%、8%、15%、20%4种不同的说法。
标准三:会展之城 国际大都市通常也是国际会展城市。有一个说法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每年至少要举办150次以上由8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会议。
标准四:服务之城 全球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服务业(第三产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在70%以上。
标准五:创业与人居之城 国际大都市的魅力“不只是吸引”,但一定要有吸引,成为创业与人居之城。
标准六:传媒之城 大众传媒体系可谓是城市的神经网络,国际大都市更是传媒之城,尽可能地创造国内外有影响的报纸、电视广播节目、文学作品、出版社、学术刊物、视听发行机构、书店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市场。
标准七:文明之城 城市文明和生活质素高,是国际大都市的应有之义。
匿名回答于2021-12-22 21:44:49
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国际大都市,是指那些有较强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务功能,一定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总部,并对世界和地区经济起控制作用的城市。
另一种观点将“国际大都市”分解后认为,国际化指的是大都市的性质、功能和地位、作用。表现为三个特征:
一是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位列世界经济、贸易、金融中心之一,对世界经济有相当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是经济运行完全按国际惯例,并有很高的办事效率;三是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综合服务功能强。大都市,指的是其规模、容量和结构、形象。
也有三个特点:
一是除了城市本身的人口面积外,还要有向外延伸的广泛空间即经济区域,称大城市连绵区;
二是除了城市据有跨国公司总部外,还要有庞大的企业集团、中介组织和相当的资产存量、要素存量和内外贸易额;三是除了城市的一般基础设施外,还要有显示现代化的公用事业、商住楼群和生态环境。
匿名回答于2021-12-22 21:48:40
国民警卫队3个连的军事力量(配备坦克、直升机、拦截系统)
市内警察局有轮班、911热线24小时服务,警察具备反暴动、反袭击的能力(防护盾、枪支、催泪弹等等)
曼哈顿总共有20个防空掩体,其中时代广场附近就有4个,可容纳大半个曼哈顿的人口。
消防局24小时待命,有海上灭火船只、消防车和相当数量的直升机。
市内具备很多购物中心、消费品市场、便利的交通和频繁的航班来往、港口,都使纽约成为美国最大城市及世界上的国际化大城市。
匿名回答于2021-12-22 2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