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名人,即使威名赫赫,也总会有那么一点两点供后人消遣的“黑点”,如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却头脑简单,胸无城府;张飞——忠肝义胆武艺高强,却脾气暴躁,爱打骂手下;可有这么一个人,世人对他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好评。
他就是汉代名将——卫青。
司马迁说:“遇士大夫有礼,于士卒有恩,众皆乐为之用。”
岳飞说:“卫青,霍去病将之典范,吾当效之。”
曾国藩说:“不宜复以资地限之。卫青人奴,拜将封侯,身尚贵主。此何等时,又可以寻常行墨困奇倔男子乎!”
卫青粉丝更是直接称呼其为“卫帅”,还有人表示想要嫁给他!卫青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才引得后人对他赞不绝口?
这要从他的幼年说起。
卫青其实是一个私生子,生下来后,父亲不喜欢他,几个兄弟也都经常欺负他,于是他就跟着姐姐卫子夫来到了平阳公主那里,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
后来,姐姐无意间被汉武帝相中,并怀了汉武帝的骨肉。而他,却因为陈皇后对姐姐的嫉妒,被当做泄愤工具抓了起来。幸好得到好友公孙敖的及时营救,才逃过一劫。这一劫,是祸也是福!
汉武帝得知此消息后,很是愤怒!他最看不惯的,就是后宫暗地厮杀。于是立刻任命卫青为建章监、侍中,以表示对卫青及卫子夫的愧疚。(解释一下,侍中在汉武帝时,就是陪伴皇帝左右的职位)
经过长达九年的成长和沉淀,卫青又被封为太中大夫,秩比千石,掌议论。这九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史料并无太多记载,但和皇帝朝夕相处,也让皇帝对他的才能多了更多的认识,为后来的出征也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南下侵扰大汉。汉武帝派兵出击,兵分四路。这一次,卫青上了战场,封为车骑将军,领一路兵马,对抗匈奴。
早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就一直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奈何大汉却一直无法打败匈奴。曾经刘邦率军30万去讨伐匈奴,却被围困,差点丧命。这次出兵对抗匈奴,除了汉武帝,其他人都觉得卫青并不靠谱。 但事实总会让一部分人打脸!汉武帝派出去的四路兵马,一路未果,两路战败,唯有卫青这一路大获全胜。
从此卫青一战成名,在后来七次对抗匈奴的特大战役中,屡战屡胜。不仅收复了匈奴长期盘踞的河套地区,还俘虏了很多匈奴人,打的匈奴毫无还手之力。最后一次的漠北大战,彻底结束了匈奴对大汉侵扰的军事能力。汉武帝大悦,封其为大将军大司马,封长平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卫青不仅在战争上有如此谋略,为人处世上也是极其低调豁达。他身为外戚,从不乱扰朝政。有人劝他赡养门客,好宣扬自己,为自己增加势力,他却反问为什么要这样呢?做好自己本职就行。飞将军李广在与匈奴作战中因迷路而错失良机,挥剑自刎,其子李敢知道后,拿箭射伤自己,都不去追究宣扬。
其实在汉朝初始,有这么一个规定:“非刘不王,非功不侯”。意思就是汉高祖刘邦姓刘,那好,皇帝可以把刘姓的亲戚封王,但如果不是姓刘,又没什么功劳的人,是绝对不能封王封侯的。这也是为了防止“关系户”进入朝政,影响大汉江山社稷。卫青虽是因为姐姐的关系才被汉武帝发现,但全凭自己的才能获得现如今的成就;虽为外姓,但封王封侯很多人都心服口服,在他一生当中也没有任何人去诋毁构陷他。
司马迁很欣赏飞将军李广,觉得李广是能和项羽这样的人相比的。李广死后,他因厌恶卫青外戚身份,又把李广自杀的责任也归于卫青身上,对卫青很是反感。但对卫青的功劳却极其肯定,虽在史记上记载“大将军仁善退让,以和柔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称也。”说卫青是谄媚之徒,靠阿谀奉承才走上今天的地位,但却数次借淮南王谋士伍被之口称赞:“骑上下山若蜚,材干绝人”、“号令明,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虽古名将弗过也”,赞扬卫青谦逊知礼、才能出众、爱护将士,是古来少有的良将。
其实,司马迁是因为看不惯卫青,反感他,不愿意直接描述他的功劳,但对卫青本人客观评价起来,还是很欣赏的。能做到让不喜欢自己的人都称赞自己,卫青的人品,不容置疑。
卫青一生敬重贤才,才干绝人,打退了汉朝的心腹大患匈奴,稳定了国土北方边疆。出身虽然低微,但却靠自己的努力完成拜将封侯。虽然是外戚,但从不弄权,对汉武帝忠心耿耿。这种人历史上也不多见,值得后人尊敬和学习。
匿名回答于2019-06-04 17:50:37
卫青在汉朝军队中享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军中的威望无人能及;
卫青在史马迁的笔下形象完全不如李广光辉,史马迁带有个人色彩,史马迁或许是因个人的遭遇,对那些失败者、悲情者反而大书特书、使这些人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而后人常以《史记》为研究对象,造成卫青在当时几乎就是个佞臣的形象。
……
匿名回答于2019-08-09 21:04:00
卫青作为汉武帝时期的帝国双壁之一,他首次出征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接着是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一改汉朝相对匈奴的被动局面,而后是漠北之战击破单于,彻底扭转了汉匈之间的局势,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卫青不仅仅是功勋卓著,而且人品一流,他敬重人才,为人谦虚。在卫青地位的日益尊重的时候,汉武帝希望群臣见大将军行跪拜之礼,汲黯却依然行揖礼,卫青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加尊重汲黯,经常向他请教国家和朝中的疑难之事,看待他胜过平素所结交的很多人。
卫青对待属下也是体恤士兵,手下的将领对卫青也是非常的佩服,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大将军材干绝人……众将皆乐为大将军所用’。可见在汉朝的时候,卫青也是非常受到大家的尊重。
苏建是卫青老部下,以校尉从卫青封侯。又参与建朔方。漠南遭遇意外,仍奋战一天不降,他对卫青的评价是“吾尝责大将军*(卫青)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原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
淮南王刘安的谋士伍被,应该说是卫青的对手,他对卫青的评价是“大将军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皆乐为用。骑上下山如飞,材力绝人如此,数将习兵,未易当也。及谒者曹梁使长安来,言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常为士卒先;须士卒休,乃舍;穿井得水,乃敢饮;军罢,士卒已逾河,乃度。皇太后所赐金钱,尽以赏赐。虽古名将不过也。”能让对手如此佩服,可见卫青魅力十足。
《汉书》的作者,著名的史学家班固对卫青的评价就非常高,他认为“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边,戎车七征,冲輣闲闲,合围单于,北登阗颜。”对卫青的功绩给予了很高的肯定。
即使是司马迁,他在《史记》中虽然对卫青的具体细节描写的不多,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卫青“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的功绩。
整个历史上看来,卫青的评价还是比较高,而后世的一些怀才不遇的书生、才子,经常以李广难封自比,所以就要树立卫青这个关系户进行打压。而卫青做到了让部下尊敬、让对手钦佩,让史学家赞赏,可谓一代名将。
匿名回答于2019-08-14 21:28:18
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之后长达十年的过程当中卫青都在不断积累自己的功勋。在这一期间正好是汉武帝想要进攻匈奴的期间,尤其是在公元前129年匈奴再一次率大军南下侵扰边境卫青此次授命征战沙场对抗匈奴。在此之前汉朝对匈奴一直屡次退让,此次出兵汉武帝其实也并没有任何把握。但是卫青所率领的这一路竟然大获全胜,因此一战成名,此后七次与匈奴大战,全胜而归。很快收复了匈奴占据半个多世纪的河套地区,汉武帝大为欢喜。因此汉武帝主动出击匈奴尤其是大规模进攻匈奴的这场战争,因为卫青连胜,而加快了步伐。
虽然功勋卓著,但是卫青为人一直较为低调,从不随意干涉朝政幻养门客。但即便如此,卫青依然引来了某些人的嫉妒,尤其是他原来卑贱的身份,以及凭借其姐姐被汉武帝看中而封官。再加上当时汉武帝虽然能够控制整个汉帝国,但是在内部朝臣后宫以及外戚多个集团的争夺当中卫青即便低调,也很难全身而退。司马迁是比较欣赏飞将军李广的,认为李广可与项羽相比。司马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所以爱戴士兵等优良品德在他看来是统兵将领的必备才能,而这一切李广都有。但是司马迁同样很讨厌外戚的身份,虽然他肯定卫青所立下的不世功勋,但是对于外戚集团的这一人物司马迁依然采取否定态度。所以在实际当中司马迁不愿意过多的直接描述卫青的功劳。
而司马迁对霍去病的看法比卫青更为激进,霍祛病年少成名,并且多次征战沙场,俘虏匈奴左贤王。但是霍去病的用兵之道与司马迁所信奉的背道而驰。对于霍去病而言士兵立功战死沙场,本天经地义。而且多次战略决战和会战,霍去病也并未把世俗生命放在首位,而是以战争成败作为出兵关键。虽然给霍去病带来了很多荣耀和战场上的胜利,但这在司马迁看来是不值得提倡的。同时再加上霍去病的秉性比较张扬,这更引来了司马迁的厌恶。当然,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学家,对于人的评价是客观的,也不会趋炎附势歪曲事实。但很多时候他个人的道德评价依然流露出来,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看法。再加上史记为24史之首,所以就会造成汉朝没有人称赞卫青的假象。
匿名回答于2019-08-16 03:38:27
就拿卫青来说,历史上汉武帝成就了卫青的不世英明,而卫青也成绩了汉武帝的雄君霸主的地位。说卫青是汉武帝说的顶梁柱也毫不为过。汉武帝时期确实没有多少人称赞卫青。但你也会发现,基本上也没有人诋毁卫青。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卫青会做人。虽然他是汉武帝时期朝廷不可或缺的重臣。但卫青一直都低调的让人忽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设置内朝,汉武帝的目的就是用内朝取代朝代做一些重要的事情。而卫青就是内朝中的关键性人物参与朝政的参议听闻,掌管议论。汉武帝但还是设立大将军,节制所有将领,成为皇帝之下的最高军政首脑,位在丞相之上。按理说卫青这个时候想低调也低调不了。但事实上卫青其人官位越高行为处事就越低调。最后甚至低调到汉武帝都不好意思了。
历史上苏建曾经兵败措失军威。有人劝卫青斩杀苏建用来确立自己的威仪。卫青则表示以天子殊宠为大将军,不患无威,虽有权力,但不敢擅专,还是把这事交给天子定夺。可见卫青自信到何种程度。司马迁在《淮南衡山列传》里也提到,跟过卫青的部将,包括淮南王“八公”中的伍被和出使过长安的谒者都说:‘大将军材干绝人……众将皆乐为大将军所用’。可见卫青身为大将军,的确是不患无威。
两汉历史上任何臣子都被他人所诬陷诟病的经历,但唯独卫青一生无人敢诟病,也无人愿意诟病。卫子夫和太子刘据失宠于汉武帝后,卫子夫也多次找过弟弟卫青表示自己担心太子继承人的职位。而汉武帝知道后,主动找到卫青,表示自己无意更换太子。而太子也是最合适的守城贤主。从这里可以看出卫青根本就不需要别人的诋毁和赞誉。只需要汉武帝认可就足够了。事实上卫青活着的时候没有任何人敢诬陷太子刘据。但卫青一死马上就有人开始陷害太子。可见卫青的威胁力有多么强。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匿名回答于2019-10-15 00:58:29
反过来,对于卫青的姐姐,史料中并没有记载什么恶行的卫子夫,人们却是羡慕嫉妒恨。注意,这个人们,不是指个别文人,而是指更广泛的民众。何以见得?民谣有云:“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我读书少,你们别骗我:我没有在任何史料中见到卫子夫“霸天下”的记载。这个歌女出身的皇后,除了给汉武帝生下一子三女之外,大部分的生命是在丈夫不断更换新宠中,孤独地度过。史官甚至没记下她嫉妒的表现。
一个如此低调的女子,为什么会被民谣传为“霸天下”?
因为卫氏一门,以及卫家的亲属,屡任高官,权倾天下。
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是卫子夫的外甥(当然也是卫青的外甥),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异母弟,与卫子夫没有血缘关系,但仍可以算在卫氏亲属之中),都是位高权重。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要不是卫子夫用美色迷惑了皇帝,他们卫家哪能有这样的荣华富贵?
可是,人们忘记了,卫青与霍去病,是用生命和鲜血抵抗匈奴,为帝国解除了数十年忧患。霍光的上位,更是在卫子夫、刘据母子兵败身死之后,谈不到裙带关系。
人的眼睛,往往只看到自己愿意看的东西。人们渴望公平,憎恨裙带关系,并进而憎恨裙带关系的一切衍生品。但人们忘记了,正途出身的将军,在对匈奴的作战中一败再败,不得不奉上财物与美女,来换取耻辱的和平。
而那位骑奴出身、裙带上位的将军,却跃马挥戈,把不可战胜的匈奴人,赶得远远的,让他们再不敢侵犯汉朝边境。
汉朝没有人称赞卫青吗?他们欠卫青一声抱歉!
匿名回答于2019-10-28 08:16:03
至于有些人所说的在汉朝没有人称赞卫青,恐怕是因为史记的缘故。史记是中国第一史书,曾经写过很多人的列传,当时却只是将卫青和霍去病合成一传,也就是卫将军骠骑列传,让人感觉到司马迁似乎不怎么重视卫青还有霍去病。而且以卫青和霍去病的身份和地位,他们不应该放到列传,更应该放到世家里面才对。
对于史记为什么如此贬低卫青,恐怕是有好几个原因,首先司马迁对他们就不是很感冒,司马迁更喜欢郁郁不得志的李广。在司马迁眼中,李广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而卫青霍去病他们只是靠着外戚的身份获得了皇帝的重用。在史记中,甚至在很多地方暗示卫青事实上是汉武帝的难处,所以才能够得到如此重用。
还有一点就是因为汉武帝末年的太子之乱,因为太子是卫青的外甥,虽然太子是被迫造反,但是毕竟造了反,所以卫青和霍去病也受到了极大的牵连。虽然汉武帝因为他们两人的攻击并没有把他们全灭,但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司马迁也不好太过于着重颂扬他们。
我是冰哥利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匿名回答于2019-11-14 00:29:07
只不过汉代的很多人对他的称赞我们都不知道,或者是不了解,才有这种汉朝没有人称赞卫青的疑问的。
其实我们光看看卫青光耀的身份,就知道那个时候有多少人要巴结他了。
他是卫子夫的弟弟,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皇后,也就是说他是汉武帝的小舅子。
卫子夫的儿子刘据是太子,卫青是刘据的舅舅。更何况卫青的战功,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
可以说那时候他就是人民最为崇拜的英雄。这样卫青怎么可能不会受到世人的赞扬呢?
在所有的称赞卫青的人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就是汉武帝。
因为没有汉武帝的赏识,就没有卫青的飞黄腾达,可以说正是汉武帝成就来卫青,反过来卫青也成就来汉武帝。
除了汉武帝之外,汉武帝的叔叔淮南王刘安,也是十分的推崇卫青的。他在想要造反的时候,第一个提出来最为惧怕的人就是卫青。
因为卫青才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大将军,有这样的人在,他刘安即使造反,也是成不了气候的。
当然了对卫青称赞的人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直接说,为何会有人觉得卫青不受汉代的人称赞吧?
事实上人们之所以有这种错觉,完全是司马迁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在《史记》里他对卫青就是极为不满的,甚至对卫青是充满敌意的。
原因就是卫青属于是外戚派,说白了他是靠着裙带关系上位的。
所以,这样的卫青,司马迁是看不上的。
相对来说,司马迁更加推崇的将军是李广,因为李广和司马迁的遭遇是相似的。
李广是有真材实料的靠着自己的实力当上的将军,但是,他一直都是怀才不遇。一生都没有被封侯,这也是李广一生当中,最大的耻辱。
司马迁也是如此,司马迁他也是一个人才,但是,汉武帝并不觉得他是一个人才,还把他变成了太监。
说白了司马迁是对汉武帝有意见的,汉武帝喜欢的人,他就讨厌,汉武帝讨厌的人他就喜欢。
因此,比较得宠的卫青,也成为了司马迁讨厌的对象。因为司马迁对卫青极其的讨厌,他的《史记》影响的又比较广。
所以就给人一种很多汉代的人不称赞卫青的错觉。
事实上卫青是很受汉代的百姓和士兵将士们爱戴的。
匿名回答于2019-11-14 05:44:48
匿名回答于2019-11-25 22:02:40
第一,汉朝不是没人称赞卫青,而是所有人都称赞。连看不惯卫青,想要抹黑他的写史记的司马迁,也不得不夸他,只是说了他一个喜欢给汉武帝讲好听话的罪名。晕,汉武袖是皇帝啊,几乎人人都跟他讲好听话。
卫青姐姐是皇后,皇帝是他姐夫,难道骂吗?
第二,卫青作为汉武大帝时期最为强大的战将,是当时汉帝国唯一封侯的外姓,而且,是凭自己功劳封侯的。他首次出征奇袭龙城,揭开汉朝反击匈奴战争的大幕,接着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汉朝顿时由守势,转为攻势。然后,在漠北之战中击破单于,匈奴,自此完蛋,不得不向欧洲地区转移。
没办法,卫青和大汉帝国,实在太强大了,而且,人家活得长,实在打不过。再打下去,匈奴就没有了。
卫青的这种功劳,史无前例,后无来者。
你再抹杀,也抹杀不了啊。
第三,卫青和卫子夫家族,在汉武帝儿子刘弗陵去世之后,由卫子夫的孙子刘询继位,汉朝皇帝,之后全是卫子夫家族的孩子。
怎么可能没人称赞卫青呢。
卫青大将之强,历代名将,能跟他相比的,少之又少。
匿名回答于2019-11-14 21: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