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参(shen)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fu)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匿名回答于2021-04-17 23:39:58
匿名回答于2021-04-17 23:40:16
匿名回答于2021-04-17 23:40:57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匿名回答于2021-04-23 03:28:49
苏轼身上那种独特的气质,也让他显得与众不同,而且他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后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北宋最了不起的诗人,他的很多诗歌都是脍炙人口,譬如这首《春宵》那就是一首难得的佳作,整首诗意境唯美,同时又充满了哲理,尤其是第一句可谓是至理名言,告诉了世人许多的大道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来说,只要能够从中感悟一二的话,一定是会有收获。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宋朝的诗人与唐朝的诗人,他们创作的理念完全不一样,宋朝的诗人为了可以超越唐诗,喜欢在作品中融入进自己的想法,还有对于人生的态度;而唐朝的诗人,更多的还是以抒情为主,只是表达一种情感的变化,所以两者之间的有着很大的区别。后人对于唐诗和宋诗是持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宋诗失去了诗歌的神韵,一味地侧重于哲理,自然也更加喜欢唐诗。
匿名回答于2021-04-23 23:46:04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寂寂”并非内心的孤独,而是亲朋好友都不在身边,唯有小儿子苏过一人陪伴。“病翁”说明苏轼年纪大了,身体经常生病。白白的胡须和头发,像是吹不散的风霜。儿子苏过从外面回来,看到苏轼精神饱满,脸色比以前红润些许,以为父亲大病痊愈,心里顿时乐开了花。
苏轼哈哈大笑,然后对儿子说:“我今天心情挺好,刚才喝了几杯酒,所以脸色看起来红润。”这首诗记录了苏轼在儋州的状态,年迈且体衰,但他依旧很乐观,彰显了苏轼的幽默与豁达。
纵观苏轼一生,遭遇常人难以想象的不幸,却始终保持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在逆境中实现自身价值,把儒家的坚毅、道家的超脱、佛家的达观糅合在一起,从而成为世人敬仰的苏东坡。
匿名回答于2021-05-09 07: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