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介质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内部少量可自由移动的载流子剧烈运动,与晶格上的原子发生碰撞使之游离,并迅速扩展而导致击穿。
特点是:电压作用时间短,击穿电压高,与电场均匀度密切相关,但与环境温度及电压作用时间几乎无关。
二、热击穿。
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由于漏电流、电损耗或孔隙局部气体电离放电产生放热,材料温度逐步升高,随着时间延续,积热增多,当达到一定温度时,材料即行开裂、玻璃化或熔化,绝缘性能被破坏而导致击穿的现象。
这是介质材料常见的破坏原因之一。
热击穿与介质的导致系数、强度、内部缺陷、掺杂物(杂质)、气孔、形状及散热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固体电介质的击穿有电击穿、热击穿、电化学击穿、放电击穿等形式。
绝缘结构发生击穿,往往是电、热、放电、电化学等多种形式同时存在,很难截然分开。
一般来说,在采用tanδ值大、耐热性差的电介质的低压电气设备,在工作温度高、散热条件差时,热击穿较为多见。
而在高压电气设备中,放电击穿的概率就大些。
脉冲电压下的击穿一般属于电击穿。
当电压作用时间达数十小时乃至数年时,大多数属于电化学击穿。
匿名回答于2019-07-28 19:08:15
因游离而产生的自由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又继续和其他 原子或离子发生碰撞,这个过程不断地发展下去,使自由电子越 来越多。
在电场作用下定向流动的自由电子多了,如此不断循环 下去,终于在绝缘结构中形成了导电通道,绝缘性能就完全被破 坏。这就是电击穿的机理。
匿名回答于2021-11-04 2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