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是流淌在一个民族身体内的血液,它是民族的精神符号,是支撑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民间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根据人类的不断进步而创新发展、源远流长。起初,从口耳相传的语言交流到对世间万物的命名,这是对大自然约定俗成的认知。比如,歌谣、音符等。后来,随着文字的产生和运用,就有了更加繁多的形式出现,发展成现在的民歌、说唱、剪纸、绘画、时令年俗、社火表演和风土人情中的方言俚语等等。因此,追溯民间文化的起源,应该从一个民族的诞生之日算起。然而,由于时间过于久远,无法考证更多的细节,这里只做粗略概括,不做详细探究。
民间文化大致分为风情和民俗两种。顾名思义,风情就是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古代人的活动范围很小,为了延续后代,人们需要结亲,在这个小范围内形成血缘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系逐渐扩大,出现傍系直至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于是,原始的家族规矩也随着这种关系网不断外延,就形成了风土人情。之后,通过与外界的交流,进行融合、兼并、修正和改进,使得这种约定俗成的民间法则由家族变为地区,继而会扩大到整个国家。民俗是比风情更高一个层次的一种文化表现,它是在民规民矩的基础上,总结了生产生活的经验,注入了一个民族对生态环境的心理状态而创造的文化符号,是一种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匿名回答于2021-06-21 03: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