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丢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洲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盂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匿名回答于2019-07-05 00:09:43


孟子作为儒家学说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很多学说、思想影响着后代。有很多政治主张对后世统治者也有很大的影响。

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宣扬“仁政”,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富有民主性的命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孟子主张“仁政”,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发展成为了仁政学说,成为了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思想。

孟子对仁的解释是人心,首先要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民同乐,并任用贤良。还有就是尊人权!孟子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提倡在一定范围内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

匿名回答于2019-07-06 09:17:01


孟子的思想主要有三个:“仁政”学说、“民贵君轻”说、“性本善”说。 仁政:仁政是一种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是孟子学说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政治理想之一。

这种思想主要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理论。 民贵君轻: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

性本善:孟子相信每个人都是向往善良的。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


匿名回答于2019-07-04 21:30:18


一、保民而王

二、与民同乐

“与民同乐”是忠恕之道的扩展和延伸,讲的是国君与百姓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同情,并不是说让一国之君和老百姓享受同样的快乐。

三、民贵君轻

孟子对百姓的同情和重视是真诚的。

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干旱水溢,则变置社稷。

四、天与民归

“天与”即君权神授。“民归”即百姓认可。自孔子以来,儒家即选择了一条远神近民的思想路线,但在他的思想中并没有完全消除“人格天”或“主宰天”的残余。孟子也是这样,他认为天子是由天选择的,并认为天所选择的天子一定是最有道德的人。

匿名回答于2019-07-04 21:45:35


孟子向来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行“仁政”。他 把孔子的“德治”主张发展为“仁政”学说, 以宗法血缘道德释仁义,主张恢复井田制, 反对兼并战争。

孟子的“仁政”表现在关心 人民的疾苦,要求广大平民生活能够稳定, 赋税徭役能够减轻,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孟子的“仁政”还包括要求统治 阶级办教育,要人民懂得“孝”“悌”的道德, 以维护封建秩序。

孟子主张性善论,这是他哲学思想的基 础。他认为只有君子才有“仁”“义”“礼”“智”, 而且这不是后天形成的,是本性所固有的。 孟子指出,人性的道德修养就是认识的发展 过程,建立了哲学与伦理学、认识论与道德 修养相统一的学说。

历史上以“思孟学派”称其与子思的学 说,对后世影响极大,被视为孔门儒学的正宗。 唐韩愈首提道统,以孟子接孔子,程朱予以 进一步肯定,成为孔子至宋明理学间唯一正 统传孔子之道者,故有“亚圣”之尊。

但他的思想,有些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当时地主阶级已经崛起,而他的主张大多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因而很难被采纳。但他的主张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匿名回答于2019-07-04 23:51:40


孟子的政治主张有三点:即民本思想、仁政学说和法先王。

1、民本思想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2、仁政学说是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3、法先王就是以先王的道德标准为规范。推崇尧舜之道。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匿名回答于2019-07-04 18:17:00


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仁政。

孟子向来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行“仁政”。他 把孔子的“德治”主张发展为“仁政”学说, 以宗法血缘道德释仁义,主张恢复井田制, 反对兼并战争。

孟子的政治原则是民本主义,是“仁政”,即主张民众是天下的根本,统治者要建立每户农民都有百亩之田,使“黎民不饥不寒”的制度。

孟子的“仁政”要求广大平民生活能够稳定, 赋税徭役能够减轻,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孟子的“仁政”还包括要求统治 阶级办教育,要人民懂得“孝”“悌”的道德, 以维护封建秩序。

扩展资料:

孟子主张性善论,这是他哲学思想的基 础。他认为只有君子才有“仁”“义”“礼”“智”, 而且这不是后天形成的,是本性所固有的。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指出,人性的道德修养就是认识的发展过程,建立了哲学与伦理学、认识论与道德 修养相统一的学说。历史上以“思孟学派”称其与子思的学 说,对后世影响极大,被视为孔门儒学的正宗。

唐韩愈首提道统,以孟子接孔子,程朱予以 进一步肯定,成为孔子至宋明理学间唯一正 统传孔子之道者,故有“亚圣”之尊

匿名回答于2019-07-04 16:43:51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在三个方面:

1、法先王。孟子所处的时代,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已成定局,周代奴隶制的旧秩序已经基本摧毁,各大国的国君都已称王,所以他不再提周天子了。他认为无论那一国的国王,只要接受他的主张,就可以取周王而代之,成为全国的“狗。共主”。他认为主张实行温和的改良,而反对激进的改革。主张“法先王”,但不是原封不动地恢复“周礼”,而是想保持旧框框,装进新内容,实行“托古改制”,为巩固新兴的封建政权提供理论基础。

2、仁政说。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提出推行“仁政”。他认为要行“仁政”首先要使“民有恒产”,使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宅边种着桑树,家中养着猪、狗、鸡等家畜,吃得饱穿的暖,59岁以上的有丝织品穿,70岁以上的有肉吃,遇到灾祸,可以避免死亡。他提倡的这种恒产,实际上是要巩固耕织结合的个体小农经济。孟子的仁政说发展了孔子的富民思想。

3、性善说。孟子认为人性善,人天生就具有统治阶级所要求的那些基本道德品质的萌芽,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等“四端”,“四端”如果发展起来,就成为“仁”、“义”、“礼”、“智”的“四德”。“恻隐之心”是“四端”之首,“仁”是“四德”之首。统治者如果把这种内心固有的“恻隐之心”发扬出来,“扩而充之” ,推行到行政措施中,每办一件事都能想到老百姓的痛苦,这就叫“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也就是所谓的“仁政”。孟子的性善说是他的“仁政”说的哲学基础。

匿名回答于2019-07-05 02:02:07


1: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强调人民百姓是国家的基础,把人民至于中心地位

2:以人为本,“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才是决定事情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因素,提倡人的作用

3:提倡“仁政”,

匿名回答于2019-07-04 19:24:06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