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其简单您目前可能还无法认同,不过,要说其古老,这还要从1840年说起。1840年左右,Daniel Colladon 和 Jacques Babinet几乎是同一时间最先在巴黎提出可以依靠光折射现象来引导光线的理论。
到了1870年,英国物理学家John Tyndall在其出版的书籍中写到,全内反射特性是光的自然属性,同时还进一步说明了,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以及从水中射入空气时的不同,他指出,当光线由水中射入空气时,如果角度大于48度(与法线之间的夹角,这一角度的精确值是48°27'),那么光线将无法“逃出”水面,光线会在界面处被完全反射。
发现光可以在“光纤”中传输的这一特性后,最初利用这一特性的实际应用出现在1920年左右,但那时科学家们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通过光纤进行图象传输。具体的应用比如医学窥镜,用于军事的可弯曲潜望镜,甚至应用于早期的电视中,但最初的玻璃纤维在光纤传输方面的表现确实难以让人感到满意。比如每当光纤“对接”或光纤界面受损时,光纤中的光就“消失”了,另外,光在传输中的损失也很严重。在光纤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出现在1950年左右,那时,H.H. Hopkins 和 N.S. Kapany展示了带有包层的光纤,这使得图像在光纤中的传导表现大大提升。N.S. Kapany所展示的光纤与我们今天使用的光纤在结构上可以说是一样的。当今的光纤其核心部分有两层结构,最中心部分是纤芯,是一根极细的且折光率稍高的玻璃,在纤芯周围的是包层,覆盖着的也是一层玻璃,只不过这层玻璃的折光率要略低于纤芯。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这一结构在“全内反射”效应的作用下,光线的传输就这样实现了。应该也正是因为这一突破性的成就,N.S. Kapany被人们称为是“光纤之父”。
匿名回答于2020-12-04 18:02:20
1980年,由多模光纤制成的商用光缆开始在市内局间中继线和少数长途线路上采用。单模光纤制成的商用光缆于1983年开始在长途线路上采用。1988年,连接美国与英法之间的第一条横跨大西洋海底光缆敷设成功,不久又建成了第一条横跨太平洋的海底光缆。
中国于1978年自行研制出通信光缆,采用的是多模光纤,缆心结构为层绞式。曾先后在上海、北京、武汉等地开展了现场试验。后不久便在市内电话网内作为局间中继线试用,1984年以后,逐渐用于长途线路,并开始采用单模光纤。 通信光缆比铜线电缆具有更大的传输容量,中继段距离长、体积小,重量轻,无电磁干扰,自1976年以后已发展成长途干线、市内中继、近海及跨洋海底通信、以及局域网、专用网等的有线传输线路骨干,并开始向市内用户环路配线网的领域发展,为光纤到户、宽代综合业务数字网提供传输线路。
匿名回答于2022-02-12 21:26:04
光纤是光导纤维的简写,是一种利用光在玻璃或塑料制成的纤维中的全反射原理而达成的光传导工具。
1870年的一天,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到皇家学会的演讲厅讲光的全反射原理,他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在装满水的木桶上钻个孔,然后用灯从桶上边把水照亮。结果使观众们大吃一惊。人们看到,放光的水从水桶的小孔里流了出来,水流弯曲,光线也跟着弯曲,光居然被弯弯曲曲的水俘获了。
匿名回答于2022-02-13 00: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