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行星和彗星有什么区别?

1、定义不同 恒星:恒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颗球型发光等离子体 彗星:彗星,是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行星: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质量必须足够大,来克服固体引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体);必须清除轨道附近区域,公转轨道范围内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体。

2、运动轨迹不同 恒星:恒星的自转可以透过分光镜概略的测量,或是追踪星斑确实的测量。 彗星:彗星的轨道有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三种。 行星: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3、产生不同 恒星:在宇宙发展到一定时期,宇宙中充满均匀的中性原子气体云,大体积气体云由于自身 引力而不稳定造成塌缩。这样恒星便进入形成阶段。在塌缩开始阶段,气体云内部压力很微小,物质在自引力作用下加速向中心坠落。 当物质的线度收缩了几个数量级后,情况就不同了,一方面,气体的密度有了剧烈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失去的引力位能部分的转化成热能,气体温度也有了很大的增加, 气体的压力正比于它的密度与温度的乘积,因而在塌缩过程中,压力增长更快,这样,在气体内部很快形成一个足以与自引力相抗衡的压力场,这压力场最后制止引力塌缩,从而建立起一个新的力学平衡位形,称之为星坯。 彗星:彗星的起源是个未解之谜。有人提出,在太阳系外围有一个特大彗星区,那里约有 1000 亿颗彗星,叫奥尔特云,由于受到其它恒星引力的影响,一部分彗星进入太阳系内部,又由于木星的影响,一部分彗星逃出太阳系,另一些被“捕获”成为短周期彗星; 也有人认为彗星是在木星或其它行星附近形成的;还有人认为彗星是在太阳系的边远地区形成的;甚至有人认为彗星是太阳系外的来客。 行星:在一个恒星边上,可能吸收了比较多的宇宙灰尘聚集,拿太阳举例:太阳大约在40亿年前,就吸收很多灰尘,灰尘之间互相碰撞,粘到一起。长期以来,出现了大量的行星胚叫做星子,当时至少有几十亿的星子围绕太阳运动。 星子之间作用规律是:两个星子如果大小差距悬殊,并且彼此的速度不大,碰撞以后,小星子就会被大星子吸引而被吃掉。这样,大的星子越来越大。如果两个星子大小差不多,彼此速度很大,他们碰撞后就会破裂,形成许多小块,而后,这些小块又陆续被大星子吃掉。 这样,星子越来越少。大行星就是当时比较大的星子,无数小行星就是当时互相吞并时期没有被吃的幸运儿。 :-行星 :-彗星 :-恒星

匿名回答于2019-10-02 14:57:09


行星:轨道呈椭圆形或圆形,围绕恒星公转,有自转现象.轨道不受其他物体的影响.

彗星:有彗核、彗发、彗尾之分.在彗核的引力影响下,一些宇宙尘埃、冰块、颗粒等物质被带动起来,形成彗发、彗尾.轨道为偏心椭圆形,分近日点、远日点,随着寿命的增长逐渐落入太阳系内部,直到沉睡或死亡,成为一颗小行星.在太阳的影响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放气现象,称为“活跃期”;物质排放完毕或反应暂时消失,活力暂时消失,称为“睡眠期”;失去能量、完全没有活力后,成为小行星的一员.经常受到行星引力的影响而改变轨道,或直接撞得粉身碎骨,分裂成无数的碎块.

匿名回答于2021-10-15 22:24:52


行星是围绕恒星运转的较大质量的圆形星体,例如地球,木星(为气态),他们都不会发光。只能反射。

彗星就小得多了,他们更不会发光,他们是剩下来的冰块和岩石的混合物,当他们的轨道很不正,当他们运行到太阳附近时,会受热喷发出一些物质,反射太阳光,形成“扫把星”,例如哈雷彗星。

匿名回答于2021-11-30 05:03:08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