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回答于2021-03-11 23:33:03
匿名回答于2021-03-11 23:33:39
公孙瓒与袁绍的积怨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众位豪杰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其中袁绍和公孙瓒就是最先登上舞台的两位。尽管是同台表演,但是二人是前世无冤,近世无仇,而且二人的根据地也没有重合之处,为何二人最后水火不容,兵戈先见呢,这话要从头说起。
公孙瓒与袁绍结梁子,要从皇帝说起。
当时东汉政府的皇帝是董卓拥立的汉献帝刘协,刘协即位时只有九岁。皇帝是个不懂事的小毛孩儿,又是奸臣拥立的,所以有很多人不服气。
解读袁绍与公孙瓒的界桥之战
在后汉年间的各种兼并战争当中,公孙瓒与袁绍在界桥地区的战斗并不算是很大规模,战后的影响也并不算是很深远。不过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关东联军刚刚卸甲还乡的那样一个还算安分的国内形势下,公孙瓒与袁绍两个颇有实力的势力为了争夺地盘真刀真枪地动起手来,还是颇有一番看头的。
交战双方之一的公孙瓒是个有着俊美外表和丰富经历的人,他曾经向嗓门比自己还大的学者卢植学习过法律,也从事过财务审计工作,但比起法尺与算盘,真正适合他拿的还是兵刃,特别是渴饮胡人鲜血的兵刃。在公孙瓒看来,乌丸、鲜卑等胡人都是供他建立武勋用的;而胡人们也把公孙瓒视为猛兽,训练箭法的时候都拿公孙瓒的画像做靶子。
从界桥之战看汉代步骑作战
界桥之战与整个汉末三国时期的诸多场大战相比,可以说是一场并不引人注意的战役,双方的损失都不大;但是从此战起双方开始了争夺河北的决战,凭借这一战,奠定了袁绍击败公孙瓒,在黄河以北完成部分统一的基础。同时这一战也是一场精彩的步骑对决,参战的双方可以说是东汉末期汉政府军最有战斗力的一支骑兵和一支步兵。本次会会战的直接触发原因在于公孙瓒出兵界桥,切换了袁绍在广宗驻军与大本营邺城地区的联系,为了重新取得对广宗附近地区的控制,袁绍决定出兵迎战,双方在界桥以南20里(汉里)展开会战。战场就在今河北威县以东老沙河畔。
匿名回答于2021-03-11 23:36:23
公孙瓒(?—199年),字伯圭(出自《刘宽碑阴》,《三国志》等文史多作伯珪,公孙瓒为刘宽门生,参与了刘宽的葬礼,碑阴为当时人甚至本人签名,故当从碑),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武将、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公孙瓒出身贵族。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声音洪亮、机智善辩,得到涿郡太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后逐步做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公孙瓒好战,与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胡人的上司刘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渐激化。初平四年(193年),公孙瓒击杀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他与袁绍多次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在龙凑之战后,公孙瓒锐气顿减,采取自保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困于高楼,引火自焚。
匿名回答于2021-04-16 06: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