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巧云借前夫的二周年祭祀,与和尚裴如海勾搭成奸,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此事被细心的石秀发现,看得实了,便告诉了杨雄,杨雄酒后出卖了石秀,潘巧云反告石秀,说石秀调戏她。杨雄的耳根软,真信了,结果是杨雄与石秀不欢而散。
俗话说:“色胆包天”,就在裴如海与潘巧云再续前缘时,石秀便杀了裴如海和那个望风的头陀。
这是一场奸淫之戏,为说教而设,奸者和尚裴如海成了恶僧的典型。看来,带着“家伙”出家的男人,真想修成正果,没有狠心是做不到的,出家人一旦破了色“诫”,就变成了色中饿鬼,为何这般,是“诫”的问题,“诫”是违背了常理的东西,堵得多了,一旦犯“诫”,就如同洪水猛兽。
看鲁智深破了酒“诫”时的行为,便明白了。淫者潘巧云违背了伦理纲常,这在理学行成的北宋,在《水浒传》成书的年代,那更是大逆不道,伤了天理的事,而且是个和尚,又加害自己丈夫的好友,这就叫伤风败俗。要少些伤风败俗之事,自然就要说教,可说教与教唆也只有一纸之隔,弄不好就是弄巧成拙,此处虽不得不尽言奸淫之行,但还算有分寸。出国留学网
说潘巧云与裴如海这对男女,正好来衬出石秀的性格来。金圣叹不止一处说:“石秀可畏,我恶其人。”拿石秀与武松比较,就知道金圣叹所言甚是。石秀心狠手辣,受不得委屈,而且是无一处不心细,无一处不算清楚,行事从不会落入别人的圈套,为人为事周全而及用心,这些特点在后来的事件中有充分的表现。性格上石秀比武松要狠三分,但却比不得宋江之狠。
金圣叹认为,裴如海是“外作种种无量庄严,其中包藏无量淫恶”的典型;潘巧云与潘金莲相比较,认为潘巧云有罪,但不该那样残死,因为她手上没有人命,而潘金莲是恶贯满盈,该死。说潘巧云命丧黄泉,那是因石秀受不了委屈,说潘金莲的死,那是武松要为哥哥报仇。
“食色性也”,弄不好就是人命,说教是必要的,但如何能关的住这只洪水猛兽,古今都是难事。
匿名回答于2021-02-22 07: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