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古代科举时期,科举从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几个步骤,最后中状元。而其中乡试并不是每年都举行,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会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加上童试及之前的准备,一般最少十年才能够进入殿试。这也就是为什么十年寒窗了。
匿名回答于2022-05-13 16:37:26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通过分科考试方式公开选拔官吏的一种选官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创举。科举制是唐朝开始正式实行的,结束于清朝光绪二十七年。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政治稳定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播继承等,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且对世界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自身的局限和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最终被历史淘汰。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结束了,在当今社会我们选拔人才通过的是高考这一方式,而在古代则是通过科举制来选拔。
定期考试使后备人才不断地补充到中央,不忧人才匮乏。考试立法详明,执法严峻,主考官舞弊的,重的可判死刑。考试取得“功名”即可得到社会的尊重。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是中国封建社会较为公平的考试制度。而且科举作为社会上入仕为官的唯一重要途径,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科举制创立早期考查的范围相当广阔,想要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拥有渊博的知识是必须的。科举制对及第者的优待和荣誉是打动千万读书人乃至社会上人们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无数个漫漫长夜中,学子们为了追寻自己中举的梦想而“头悬梁,锥刺骨”。同时也有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些描写读书人读书时写照的传世诗句。
凡事都有正反两面,科举制也一样,科举制虽然有许多积极影响,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第一、它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文的主题须代圣人立言,即以孔子的思想为指导来写文章。清朝将圣人扩大到孔门弟子及朱熹等理学家在内的圣贤,并要求以朱熹行文的语气为样式。乾隆以后,试帖诗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试帖诗与八股文一样,也有固定的程式,而且必须发扬孔孟和朱熹思想,不可任意抒发自己的感想。定八股的原意是用固定的格式写,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但是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知识分子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
第二、科举考试重伦理轻技艺,严重桎梏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儒家历来重纲常伦理而轻贱技艺,以此为核心的封建教育极其缺乏对自然知识的学习,在它影响、引导下的封建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一批批封建社会的卫道士和满腹诗词文章的学者。
第三、导致官场腐败。随着历史的演变,出现了科举制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人称“朋党”。
总之,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选官制度,其作用总的来说应该是积极性大于消极性。余秋雨在考察了希腊、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古文明遗址后,在《千年一叹》一书中认为,中华文明没有衰落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古代通过科举取仕而组建文官体制的办法实行了一千三百余年,有效地维持了中华文明的秩序。”
匿名回答于2022-05-13 2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