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继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说,唐末宋出这段时间段来说,真的就是城头变换大王旗,有枪就是草头王。只要是有点实力的将军都敢称王称霸,所以这段时间是没有秩序,实力就是王道的年代。在柴荣新丧,幼子为主的时代,群狼环饲的年代,革命事业能否继续下去是当时北周群臣武将最大的问号,文臣降可以入“不倒翁”,最多是是不耻。武将是哪个年代最大的危险!
其二:北周武将群体除过张永贵,剩下的就是以赵氏兄弟为核心的“十社”武将团体,也可以称为开封武将团体。只有“点检做天子”,十社武将团体利益才能得到最大的保证,所以兵变或者政变是必将会发生的,因为政治势力格局已经失去平衡!
其三:北周王朝不是父死子继,而是舅甥的关系,在传统的法理来说,很难做到人心的归附。而幼主主政对于统一王朝来说都是大考验,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历史来说都是血的教训。所以兵变或者政变是最合适的选择。
最为主要是宋代周实现了中国区域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军阀乱战,是社会归于有组织的有序时代。而且宋代周以后,实现历史上首个不流血的兵变,有宋一朝善待前朝柴氏,北宋的政治经济在封建王朝体系下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所以以后来者的目光看待这场兵变是最为成功的!
匿名回答于2019-06-13 03:05:29
陈桥兵变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发起的取代北周,建立宋朝的军事政变。公元960年正月,有传言称契丹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这便是陈桥兵变的经过。
而陈桥兵变之所以被称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兵变,原因有以下几点:
1、当时的赵匡胤已是殿前都点检,掌握着皇帝的禁卫亲军,并掌握了北周的军事大权。兼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归德军节度使,负责防守汴京。在军事上,已经没有可以制约赵匡胤的任何力量,而他的属下们却想着要更进一步,那只有把赵匡胤送上皇位,他们就是从龙之臣,可以加官进爵。
2、这次兵变没有发生任何流血事件,与历史上动辄就要死伤数千人乃至万人的兵变不同,陈桥兵变实现了政权的平稳过渡,双方皆大欢喜,除了退位的那位小皇帝。
3、赵匡胤此次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北周政权没有留下骂名,因为他是被部下逼得穿上的龙袍,属于不得已而为之。
因此,兵不血刃且又平稳的过渡了政权的陈桥兵变被后人称为最成功的兵变。
匿名回答于2019-06-13 03:40:39
你想像这么一件事,周一上班,看到公司门口摆着几个大花篮,上面都写着“祝贺赵二狗荣升中圆地产集团董事长”。送花篮都是各个业务区的总监和总部一干副总。
你肯定一脸懵逼,前两天不是刚举行仪式,前任董事长的小儿子柴傲天刚刚继任董事长吗?那时候业务副总赵二狗还哭着说一定跟着新董事长好好干呢。
这时候你的直接领导高三柱拍了你一下,还愣着干什么?赶紧进去开会了。
会上,信任总经理赵四向大家介绍了只干了一周的前任董事长柴傲天的高风亮节,为了公司的发展主动让贤,公司全体领导层一致投票同意,让赵二狗做董事长。
而赵二狗在旁边唉声叹气,抹着眼泪说你们怎么能这样,我真的只想给柴加多赚钱,把公司做大做强,真的不想做老板。说着就给旁边的高三柱递了个眼色。
高三柱马上跳起来大喊,赵哥要是不当董事长,我就辞职!马上到场的所有领导就一拥而上,抬起赵二狗就往中间的铁凳子上放。赵二狗喊着,我有恐高症,你们放下我就答应。
赵四高高兴兴地拿出了柴傲天写的委托书,鲜红的手印按在委托书上力透纸背。赵二狗也勉为其难在上面签了字,赵四马上就拿着委托书去工商局办手续去了。
后面就是各部门聚餐,热热闹闹皆大欢喜,就是有人看见柴傲天坐在他的奔驰着里面哭,手上还缠着厚厚的绷带。
匿名回答于2019-06-13 21:27:55
陈桥兵变被称为最成功的兵变,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赵匡胤与将领们进行了精心谋划。在赵普,赵光义等人的参与下,部队的各种准备工作在有序的进行。跟随赵匡胤出发的将领和留在开封把手城门的将领都有明确的分工。
其次在舆论方面做了精心准备,边境州郡发来紧急文告,报告辽河北汉联合发兵进犯边境,实际上纯属子虚乌有。等到陈桥兵变成功后,边境警报自动解除,但这种警报为北周把军队指挥权交给赵匡胤,进而进行部队的调动和逼宫提供了机会。
再次保密工作做的完美。在陈桥兵变发生的前几天,开封的老百姓在大街小巷都在议论,可能要发生兵变。但是宫中的小皇帝和年轻的皇太后浑然不知,当朝的三个宰相也居然不知道。百官当中也没有谁上朝奏报,要防止可能的兵变。
最后,政变几乎没有死人,当赵匡胤率领大军返回开封时,各大城门早已开门迎接。赵匡胤和各位政变将领进入皇宫也没有受到阻拦。除了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一家被杀外,开封没有死一个人。
在中国古代的所有政变中,陈桥兵变堪称完美。
匿名回答于2019-06-14 04: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