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对于双字句的诗词联的基本格式就是:
平平仄仄(四字上联正格)
仄仄平平(四字下联正格)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仄仄平平仄仄(六字上联正格)
平平仄仄平平(六字下联正格)
这种双平双仄交替出现就是马蹄韵,就叫做诗词联的平仄正格,即基本格式。
对于单字句,如五字句或七字句,就是除首字或尾字外,呈现双平双仄交替的平仄形式就是单字句的平仄正格。
例如,五字句的正格有两种基本形式:
第一种:
仄平平仄仄(五字上联首字单仄)
平仄仄平平(五字下联首字单平)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第二种:
平平平仄仄(五字上联首字单平)
仄仄仄平平(五字下联首字单仄)
七字句也要两种基本平仄正格:
第一种:
平平仄仄平平仄(尾字单仄上联)
仄仄平平仄仄平(尾字单平下联)
第二种:
平仄仄平平仄仄(首字单平上联)
仄平平仄仄平平(首字单仄下联)
所以,正格平仄的基本格式就是保持双平双仄格式。
那么,当在非首尾中句内出现单仄单平和三仄三平时,都叫做平仄变格。
这样,变格形式就较多了,在此提问中平仄格式:
仄平仄仄仄平平
除首字单仄外,第二字单平,接着是三仄,不再呈现双平双仄交替,所以是七字变格下联。
判断变格句平仄是否规范,首先判断第二第四第六字,即偶数字位平仄是否交替?
此例中第二字平,第四字仄,第六字平,平仄交替出现,这就是二四六分明,二四六分明是判断该句平仄是否规范的一个宽标准,二四六不分明就是失替了,即平仄不规范。
显然,对于正格,不仅二四六分明,一三五也分明,上下联两句平仄相反,所以,规范变格要求二四六分明,一三五不论,若二四六都不分明,就是不规范变格,就叫出律,又叫失替。
但符合二四六分明的诗词联句,不一定就是规范平仄,若二四六分明时,但句中出现孤平,下联三平尾也是失替的。
第二个问题:什么叫孤平?
孤平的定义素来有争议,直到今天没有明确定义,但是,严格孤平的定义,即公认的定义还是有的,那就是:
除首尾外,只有一个平音,且与首尾平音不连的就叫孤平。
这个孤平定义在楹联界称为甲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王力。认为孤平除尾字外整句只有一个平音就叫孤平,并且从四字联开始。
这样,五字句下联的典型孤平如:
仄仄平仄平,或仄平仄仄平
这里除尾字平音外,只有第二字或第三字平音,那句中只有一个单平音,这就是公认的五字句孤平。
而”仄仄仄平平”却不是孤平,因为句中虽只有一平音,但与第四信平音与句尾平音相连,这就不是孤平,反而是五字正格。
而按照甲派观点王力的定义,这种五字正格也是孤平,显然王力定义是不周全的,所以大家根据马蹄韵的内核思想,认为只要出现双平尾就不叫孤平。
推而广之,七字句的孤平的例子如:
仄仄仄平仄仄平
除尾字平外,句中只有一个平音,虽二四六分明,也是孤平。
或者:
平仄仄平仄仄平
除首尾外,句中只有一个平音,二四六虽分明,但也犯孤平。
那么此问题中的平仄是:
仄平仄仄仄平平
除尾字平音外,句中有两个平音,且最后一个平音与尾平音相联,构成双平尾,而且二四六平仄交替分明,所以不是孤平。
以上谈的是公认的严格孤平定义,确定了所问平仄格式并不犯狐平。
但是,宽定义下此句是犯孤平的,为什么呢?
第三个问题,什么是宽定义孤平?
除首尾平音外,出现两仄夹一平的就是孤平,这是孤平的宽定义,以启功先生为代表,称为孤平乙派观点,那么在此问题的平仄是:
仄平仄仄仄平平
这当中的第二字是平音,其前后都是仄音,即二仄夹一平,那么就算宽定义的孤平。
所以,此问题中,按公认的严格孤平定义,则不犯孤平,而宽仄孤平定义却犯孤平。
因为两仄夹一平的孤平概念限制过大,古诗词中也有犯例,所以此定义素来有争论。
孤平定义有争论的主要原因是两派定义都存在缺陷,而以双平双仄的马蹄韵为核心,以二四六分明为宽仄原则,结合两派观点,认为句中两仄夹一平,且句中不出现双平的情况下可以确认是孤平,这样就没有了争议。
还有,从双平双仄交替的平仄核心思想出发,两仄夹一平是不符合平仄内核思想的,所以诗词联要尽力避免两仄夹一平,说它是孤平有合理成分,说不是孤平也有道理。
但一定要注意,这种两仄夹一平的变格在严仄中并不常见,它与马蹄韵内核思想有冲突,不是主流变格,所以诗词联创作中依然要尽力避免。
希望这个回答可以帮到你,不足之处欢迎修正,致谢。
匿名回答于2021-03-06 17:18:29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平仄。
平仄,指诗文的韵律。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四声特点为: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第一声、第二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
匿名回答于2021-10-19 03: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