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放性:表现在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2、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
3、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这时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4、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海派文学主要有以下三个的意识:1、都市文化意识.(1)、书写与都市对话中的焦虑的情绪体验、忧郁感。上海都市生活方式相对于传统生活方式来说,是座精神孤岛;同时都市机械文明使人有被生活抛入急驶的轨道,随时要倒下来的感觉。(2)、漂泊感。切断了旧有联系的新型都市人物,没有找到新的可供插足的根基,于是成了无根的不安宁的游魂,漂荡在十里洋场。海派文学里传达的漂泊情绪反应出他们与革命主潮、传统文明脱节,找不到自己生存位置,在夹缝中艰难求生的境况。2、市民文化意识。(1)、题材主旨的反崇高性和非重大性。(2)、价值取向:享乐式个人主义价值观与市民意识相契合。(3)、思维方式上强调实用理性。3、文人文化意识。两个主要特点为非纯粹性、差异性大。差异性可分为三种:闲适型、批判型、哲理型。海派文人在大时代的变革中发现自己是小人物并且认同这一身分,同时又不能找到人生的理想支点,重获文化英雄身份,所以他们在商业社会面前呈现话语失落。
匿名回答于2019-07-05 20:52:27
上海以话剧《于无声处》和小说《伤痕》为起点,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海派文化开始新的繁荣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再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焕发了青春,充满了活力,健康地发展,在新的基础上正在走向成熟。
匿名回答于2021-11-27 07: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