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周邦彦的瑞龙吟以什么为描写对象?

周邦彦《瑞龙吟》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曲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这首词是以作者昔日的相恋过的一位歌姬为描写对象。

本词写于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或绍圣四年(1097)时,周邦彦出任外官十年期满后,回到京师,重游旧地,追怀往事,思念当年曾相恋过的一位歌伎,并由此引发无限的感触,表达了一种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深沉伤感。

此词调属双拽头,即前两阕句式、平仄完全相同,形式上就像第三阕的双头。首阕中的“章台路”引出词人所在的地点,而“褪粉梅梢,试花桃树”则点明时令——时值梅落桃开之际。此时此地,词人以“定巢燕子”自喻,“归来旧处”,重游“坊曲人家”。第二阕自“黯凝伫”始。一个“黯”字,便奠定了此词伤感的基调;一个“记”字,便引出往昔无限美好的回忆,那时人美情更美! 前两阕中,第一阕实写此时之景,第二阕虚写昔日之人,一实一虚,虚实结合,词人深沉的情意便流露无遗。第三阕首句便为“前度刘郎重到”,既使用了东汉刘晨入天台山遇仙女的典故,又化用了刘禹锡的诗句,与作词时的心境(追怀故人)与情景(“桃树”“人家”)俱合,笔法甚为巧妙。词人通过“访邻寻里”,知道自己所惦记的人“声价如故”,不由地又想起当年和伊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燕台句”则是以李商隐和柳枝的典故来暗示词人自身和“旧家秋娘”的情缘。写到这里,词人笔锋一转,不知秋娘“伴谁”在“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一句“事与孤鸿去”,便把无限的情感咽住,即便有满腹的怅惘,也不再追述。全篇末数句又转而写景,融情于景,“纤纤”的“飞雨”,“一帘”的“风絮”,皆为使人销魂断肠之物。至此,词人的“伤离意绪”刻画得淋漓尽致。三阕结合,丝丝入扣,层层深入,极缠绵婉转之致。


此词的一大特色就是巧妙地运用典故、化用前人的诗句,而且用得“不露声色”,恰到好处,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凡作词,当以清真为主,盖清真最为知音,且无一点市井气。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为冠绝也。”前面提到,“前度刘郎”是用了东汉刘晨再入天台山时物是人非的典故,同时也化用了唐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的诗句;“燕台句”出自唐李商隐《赠柳枝》诗中“长吟远下燕台句”一句,也是用李商隐和柳枝的相爱却无结果暗示自己和秋娘同样无所终的结局。两个典故含蓄而又妥帖的使用,极好地烘托了词人的心境。另外,“试花桃树”化用了唐张籍《新桃行》诗中“植之三年馀,今年初试花”一句;“定巢燕子”“事与孤鸿去”则分别化用了杜甫、杜牧的诗句,嵌在词中,毫无堆砌之感,反而将古人的心境和自身的心境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为词作增色不少。

匿名回答于2021-01-13 05:06:27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