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18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于英国的是A感伤主义文学?

感伤主义(sentimentalism)亦称“主情主义”、“前浪漫主义”。是近代西方文艺流派。18世纪中后期,起源于英国,流传至法、德、俄。代表作家斯特恩,他的两部著名小说《项狄传》和《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都以极其奇怪的结构,极其琐屑的情节写成。

随后,扩展到欧洲各国,像卢梭的《新爱洛绮丝》、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都体现了浓郁的感伤主义色彩。

英国的汤姆生、杨格,俄国的卡拉姆辛等属这一流派。

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是英国产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得到一定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封建势力加剧反扑的产物。

随着资产阶级的不断发展,感伤主义渐渐被浪漫主义代替。

感伤主义推崇感情,忽略理智,主张以情感来约束和代替理性,着重于描写软弱的中小资产阶级的内心活动,抒发其个人情感,表现其个性、精神面貌及其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同情和怜悯,是对贵族阶级冷酷的理性主义和僵死的古典主义的反抗。

其形式以记事小说为主,多用第一人称,采用日记、自传、书信、游记等体裁。

匿名回答于2021-03-22 21:24:18


感伤主义文学是18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发生在英国的一股文学潮流。工业革命以后,由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中下层资产阶级文人深感社会贫富不均,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人们开始对理性社会产生怀疑,但又无可奈何,只得寄希望于艺术和情感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感伤情绪日渐浓厚。


在那个贫困与痛苦笼罩着的时代,文学成为了一代人避风的港湾和心灵的慰藉,他们寄情于浪漫而纯净的自然,又带着诗人般淡淡的愁思,成就了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感伤主义文学。它注意内心的情感,夸大感情的作用,强调感情的自然流露,重视自然景物的描写,特别强调对个性和个人的精神生活的刻画,认为文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细致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不幸的生活遭遇,以唤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匿名回答于2021-08-15 07:18:27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