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是一种具体明显价值导向的文化形态,包含着一定的伦理规范和价值诉求。公共文化服务除了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外,还存在农民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积极性不高,文化活动供需不匹配,活动文化层次较低等问题。为此,必须明确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是农民群众;建设目标是满足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共享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具体路径是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和资金保障,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村民学堂、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阵地建设为重点,加强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并且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升管理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开展积极健康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娱乐活动,推进公共文化巡展巡讲巡演、送书下基层等流动服务,激活农村文化市场活力;加强基层文化资源整合,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实现县级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资源共享;加快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形成以农民群众为核心、广泛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是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软实力,有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重要作用,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重要。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就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因此,要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天时、地利、人和”等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采取活态保护的方式,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等的合理适度利用,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等,支持农村地区传承发展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工艺等。
四是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不良的陋习旧俗,不仅腐蚀社会风气,还会腐蚀文化根基。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婚丧陋习、大操大办、厚葬薄养、孝道式微、人情攀比等不良风气,影响了人际关系,分散了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精力,大家苦不堪言,为此,中央农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农业农村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 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为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措施。俗话说:“移山易,移风难。”婚丧嫁娶等各地有各地的风俗,有些风俗已经传承多年,根深蒂固不易变革,不是发一个文件就能实现移风易俗的目标。移风易俗既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攻坚战,要通过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加强无神论的宣传和教育,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强化群众自我教育管理,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加强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形成敬老爱老的良好风气。
匿名回答于2020-08-07 06:03:42
一方面,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广大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思想观念的解放,开拓了视野,渴求建设新生活。
另一方面,物质文化建设的发展,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不断提出新任务和要求。二者之间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匿名回答于2022-01-28 06: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