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不同电压等级避雷方式?

35kV 线路沿全线架设避雷线对于防止雷电过电压是起到一定作用的。因为雷电波在线路上行进时, 由于导线具有电阻, 使雷电能量的一部分变成热而衰减, 雷电压也随之降低, 当雷电波经过1~2km 距离而到达变电所时, 雷电压已降低很多。

因此, 为了节省线路建设投资, 对35kV 及以下的输电线路, 一般都不采用全线架空避雷线, 这时虽然耐雷水平不高, 由于建弧率少, 线路单位遮断次数还是较低的。 不过, 对特别重要的线路, 仍应考虑采用全线架空避雷线。

对于3~6kV 线路, 由于线路本身的绝缘水平不高, 同杆架设的避雷线受雷击时, 会造成对导线的雷电反击。 所以一般都不架设避雷线。

如果3.3kV 架空线路是直接从发电厂的发电机母线送出的直配线路, 为了保护发电机, 则可按照 “过电压保护设计技术规程”要求, 采取各种进线防雷保护措施。 如果认为有必要架设进线避雷线时, 则必须提高线路的绝缘水平, 以防止雷电反击现象, 一般来说, 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

匿名回答于2023-09-10 22:06:22


1.220千伏及以上

在这种系统中,降低过电压与绝缘水平方面的考虑占首要地位,因为它对设备价格和系统建设投资的影响太大了。中性点有效接地系统在这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目前世界上的220千伏以上的超高压系统都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或经电阻柜或电抗接地的方式,在各国均无例外。

至于220千伏系统,有个别国家系采用消弧线圈接地,不过近年来也都有改为中性点直接接地的趋势。

例如,西德的莱茵-韦斯特发利电力系统(RWE)的220千伏电网,原来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曾经成功地运行了许多年,但到1936年,系统中的线路长度发展到2000公里,残流中的有功分量达到150~250安,运行效果开始恶化;后来线路发展到约4000公里时,情况更为严重,不但单相接地故障的消弧成功率显着下降,而且不能自动熄灭的接地电弧往往还在电网的其它部分引起附加的绝缘闪络,使多重的复杂故障情况大为增多。

为了摆脱这种局面,西德终于在1951年正式决定把这个系统的中性点改为直接接地运行。由于这一改动牵涉到系统绝缘配合、接地装置、对通讯线路的千扰影响、开关设备、继电保护等各个方面,工作量很大,所以改建工程分三段进行,每年完成一段,到1954年才全部完工。改建以来的运行经验表明,系统的运行情况有了显着的改善。

从上述情况可以认为,220千伏及以上的系统都应该采用中性点有效接地的方式。

匿名回答于2023-08-28 14:55:46


1.220千伏及以上

在这种系统中,降低过电压与绝缘水平方面的考虑占首要地位,因为它对设备价格和系统建设投资的影响太大了。中性点有效接地系统在这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2.110~154千伏

由于各国的具体条件不同,考虑时的侧重点不同,传统作法不同,在这一电压等级范围内,往往选用不同的接地方式。

3.20~60千伏

这种系统可以说是一种中间情况,一般线路长度不大,网辂结构不甚复杂,电压也不是很高,因而各种接地方式和不同绝缘水平下的设备价格与系统建设投资均相差不大,再加上这种系统一般也不是沿全线装设避雷线的,所以通常均采用消弧线圈接地,以提高供电可靠性。若接地电流在10安以下,可不装消弧线圈,而采用不接地的方式。但某些特别重要的35~60千伏电网,卽使接地电流较上述规定値略小,亦宜采用消弧线圈。

4.3~10千伏

着重考虑供电可靠性与故障后果,一般均采用中性点不接地的方式。当系统的接地电流超过30安时,应该采用消弧线圏接地。

若要求发电机能带单相接地故障运行,则当同发电机有电气联接的3~10千伏电网的接地电沭大于5安时,卽需装设消弧线圈,必要时可将消弧线圈装在发电机的中性点上。

5.1000伏以下

在这种低压配电网中,中性点接地方式对于各方面的影响都不显着,绝缘水平的高低儿乎没有什么经济意义,通常也没有继电保护装置,而仅仅用熔断器保护电网,所以一般也选用中性点不接地的方式。

匿名回答于2023-08-28 15:22:25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