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设机巧,欲擒故纵,步步紧逼。
类比论证,引经据典,左右逢源
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关键词:论辨说理 ;说服力;鼓动性;感染力
匿名回答于2023-09-16 01:49:25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匿名回答于2023-09-03 17:50:45
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匿名回答于2023-09-03 17:50:52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用比喻说理时要注意比喻运用得当,令人信服,能真正为说理服务。
《孟子》的说理方式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而是处于对话的结果阶段,是后对话阶段,因为只有对话的结果才形成权威,对话的过程是平等的,而在《孟子》中,对话的起点阶段就已经形成了权威,因此整本书主要是权威本身在说话,是老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是道德权威向政治权威进行说教,也是道德权威之间的竞技场,但竞技的结果总是强化了原先的权威。
匿名回答于2023-09-03 1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