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长袍马褂的来历?

长袍马褂它本是清代八旗军队军用服装,后流入民间,到了清中后期成了清代男子最常见便服。

民国时期,又成了民国法定国家礼服。建国后逐渐没落。现如今“长袍马褂”除了港台老一代人偶尔还穿着外,其他时候只能作为中式婚礼的新郎服装存在了

匿名回答于2023-09-17 03:03:49


马褂原为明代的军服,清代时为便于骑马而形成流行服装。 满族人骑马时内着长袍,外套马褂,显得威武庄严,号称“长袍马褂”。 清代男性一般以穿马褂为着正装,对襟、立领、袖端为平口,前襟有五个扣襻,短款衣长到腰下位置。 长款称为袍褂,斜开气,扣襻在侧面,长及脚面。 民国元年(1912),北洋政府颁布《服制案》,将长袍马褂列为男子日常礼服之一。 民国十八年(1929),国民政府公布《服制条例》,又将蓝长袍、黑马褂列为国民礼服。

匿名回答于2023-09-07 02:20:30


来历:马褂,游牧民族服饰,客家又叫大襟衫,是中国清代的男式服装之一,套在旗袍或称满式长衫的外面穿用,有些类似背心或外套,故穿着整齐又称为“长衫马褂”。

满族征服中国建立清朝。开始强制实行剃发易服,至此传统服饰汉服几乎全被禁止穿戴,取而代之的,便是这种满洲袍服。至清后期流行全国。 马褂是有袖上衣,不同于无袖的马甲。分大襟、对襟、琵琶襟三种。一般长度到肚脐,袖子到肘部。清朝初期只是满族人穿用,由于公家强制汉人剃发易服,康熙雍正年间开始广泛流行,分单、夹、纱、皮、棉等种类。   

在清朝,黄马褂是皇帝特赐侍卫武士、有军事功劳者和行围打猎成绩突出者的,代表皇室的恩典。所以其他人不得随便穿用黄色的马褂。   民国元年(1911),北洋政府颁布的《服制案》中将长袍马褂列为男子常礼服之一。民国十八(1929),国民政府公布《服制条例》,正式将蓝长袍、黑马褂列为“国民礼服”。   中国的大部分相声演员和其他曲艺演员在表演节目时仍会穿着长袍,民国成立后多改中山装,现在多为衬衣或西装。

匿名回答于2023-09-07 02:20:39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