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是唯一一首初读就让我觉得有问题的词,总感觉有哪里不对劲,读了很多遍后惊觉厉害,激动地我直哆嗦,如遭雷击,同时又气韵绵长,回味无穷。恕我口笨笔拙,至今我都无法准确表达我的感受。且让我试试能否把这虚无缥缈的东西抓到手中呈现给各位。
秦楼月后再
起
秦楼月,就像正弦函数的图像里波谷后陡峭而起的斜坡,我看着要以月字到达最高点,后面却是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原来到月字时已经过了波峰直坠波底了,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这到了波底后又如漓江,微波轻漾着远去至不见。我觉得大妙,妙在语和文的交替呼应。阅读的话,秦楼月接秦楼月自然吸引眼球(前面刚刚介绍完秦楼月,又在句号后看到起了三个字,秦楼月,就像看小说一样,以为作者要介绍点什么关于秦楼月的东西),所以有我所谓波谷猛起升往波峰。诵读的话,情感基调定下来的话,前面都没有大的变化,可到了灞字,音调上又从平静低沉突然升高且需要张大口来发音,这一字似乎用尽了大部分的力气,到陵伤别时又缓缓缩小了口,仿佛用残存的力气和欲望念完,同时带出哀思,符合情的需要。啧啧啧,怎么说呢,不知李太白是否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反正我这样读来真的是口齿留韵,忍不住一再地回味诵读。字与音竟能如此配合!
音尘绝后的音尘绝却又没了上文秦楼月的效果。因为秦楼月是名词,音尘绝的绝是形容词化的动词,表达一种状态,重复申明这个状态起的是一种感慨的效果,就像老人的叹息,哎老啦老啦,第二个老啦并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作者这样用情理上又非常符合当时的心情,类似生活话语般的结构,体现了他无限感慨的语气。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第二个音尘绝就像老头沉重地一声叹息,消磨了所有想说话的欲望,却又留有一丝余力,把剩下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说完。
神就神在语和文的奇妙反应,仙在情感上,这点我不赘述,已有名家点评在前,此词以气象胜,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李白,真是一张口就勾起我无限钦慕和向往的名字。(其他地方看到的段子:李红,李青,李黄等等名字一听就俗的不行,可偏偏就李白感觉仙气飘飘,超尘脱俗)
匿名回答于2023-09-18 08: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