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戴指的是官帽的帽顶,也叫“顶带”。清朝的官帽有朝冠和吉服冠两种。朝冠的顶子有三层,从上至下依次为尖形宝石、球形宝珠和金属底座。吉服冠的顶子没有尖形宝石,只有球形宝珠和金属底座两部分,金属底座采用金或铜材质,并饰以花纹。官级大小依照球形宝珠的颜色加以区分 : 红色代表一品、二品 ; 蓝色代表三品、四品 ; 白色代表五品、六品 ; 金色代表七品及其以下品级。按照大清礼仪规定:球形宝珠的材质一品用红宝石 ; 二品用珊瑚 ; 三品用蓝宝石 ; 四品用青金石 ; 五品用水晶 ; 六品用砗磲 ; 七品用素金 ; 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用阳文镂花金。帽顶上没有球形宝珠表示没有品级。
匿名回答于2023-09-20 03:36:29
匿名回答于2023-09-19 01:26:32
另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
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
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
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
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贴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
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
匿名回答于2023-09-19 01:26:44
匿名回答于2023-09-19 01:26:21
匿名回答于2023-09-19 0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