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间抽出时间与学生互动,就一些重点难点提问。
3学生们反响热烈,积极回应老师的提问,说明已经充分理解和掌握了知识点。
4下课前进行总结,将知识进行概括延伸。
匿名回答于2023-09-20 11:58:52
匿名回答于2023-09-17 08:05:57
第二看学生能否积极回答提问,能否举一返三。
匿名回答于2023-09-17 08:05:58
只要学生喜欢上的课就是好课。一堂课是不是好客,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对话。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喜欢。其次,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第三,要看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是不是进行了有效的了解和应导。第四,从教师的角度看,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学生,实行了因材施教。
2、一堂课是不是好课,从感觉上来说,可用“累”与“不累”来区别。
如若听课者始终被精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精神专注、积极投入,没有丝毫“累”的感觉,那么,无疑这是一堂好课。
3、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学生面部表情是一张“晴雨表”
如果学生喜形于色,不能自已地揉入学习,眼睛里闪烁着成功的喜悦、生命的满足、收获的充盈,这就算的上好课。
匿名回答于2023-09-17 08:06:05
•有意义,即扎实。(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
•有效率,即充实。(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有生成性,即丰实。(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常态性,即平实。(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
•有待完善,即真实。(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
匿名回答于2023-09-17 08:08:39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到底是以什么作为教学的最终结果。是为应试教育而做的努力还是为素质教育的提升服务?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只有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才能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去贯彻执行。当前的教育教学在新的教育环境下。以育人为导向,也就告诉我们,不能一味以应试作为杠杆,我们首先应该是育人。综合提高学生素质在当前变得尤为重要。
二、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都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演绎着悠悠的中国教育的历史。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教师的主体地位无法动摇,更好地维护了所谓的师道尊严。然而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严重地限制了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挥。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合理设置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既要结合文本,又要研究学生的状况。不同的学生群体,我们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如果我们的设计只针对文本不和学生实际,势必会造成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被动。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是教学的目的难以达成。
匿名回答于2023-09-17 08:06:07
匿名回答于2023-09-17 08: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