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到了父系社会。初期的时候男性和女性的地位是平等的。在称谓上也没有内外之分。称谓上发生内外的区别,大体上是在秦朝,这个时候随着男权的加深,女性逐渐沦为附属品,为了区别和疏远于母族,在母族称谓上才加上了“外”,例如“外祖父母,外孙子女”等。
再后来,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大变革催生了一大批具有很高成就的女性,例如“武则天称帝”等,这一时期女性地位几乎等同于男性,在称谓上也基本没有内外之分。
而宋代以后,女性地位急剧下降,缠足的出现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自宋代至今,在称谓上一直保持内外的区别。
但是,称谓上的内外之分只是一定时期的多数情况,在很多地区传统上也都保持着男女对等的称谓,虽然男权不断加深,但也同样重视母族。
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随着社会和个人的进步,男女平等也终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现实,个人觉得称谓上的内外之分可以按照传统保持,而和谐的亲缘关系才应该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综上,家孙和外孙的称谓,大体上经历了,从“孙子女”到“家孙子女、外孙子女”,再到“孙子女”,最后到“家孙子女、外孙子女”,这样一个变化过程。
而今天的称谓多数是保留了传统叫法,并不能意味着对母族的疏远。
匿名回答于2023-09-20 17:24:27